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资源 > 《文论专题》所有资源 > 国家开放大学11250《文论专题》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课程号:01544)

国家开放大学11250《文论专题》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课程号:01544)2024年秋

下载打印版题库

适用科目:《文论专题》 课程号:01544 试卷号:11250

(点击下列按钮即可跳转对应的题型位置)
[单选] 1.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
[单选] 2.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就是例证。
[单选] 3.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就是例证。
[单选] 4.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就是明显的例证。
[单选] 5.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
[单选] 6. 著名的“三一律“戏剧创作法则是在()中提出来的。
[单选] 7. 著名的“三一律”戏剧创作法则是在()中提出来的。
[单选] 8. 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说著名。
[单选] 9. 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滋味”说著名。
[单选] 10. 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琳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说著名。
[单选] 11. 在克罗奇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概念的、经济的和道法的。-->
[单选] 12. 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直觉的、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而四种类型所代表的价值属性也不同:直觉(),概念求真,经济求利,道德求善。
[单选] 13. 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单选] 14. 在弗洛伊德看来,()弒父娶母的故事所显示的主题,不是人与神的冲突,而是作者本能中固有的“恋母情结”的艺术实现。
[单选] 15. 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在本质上、在深层的主题意蕴上,是艺术家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欲望的表达。
[单选] 16.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主要是从方面对艺术提出他的分类论的。
[单选] 17. 在《美学》中,黑格尔将()艺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体诗”的一个具体类别。“戏剧体诗”除了悲剧之外还有正剧和喜剧,()被看作是时间上最早出现的剧种。
[单选] 18. 在《美学》中,黑格尔将()艺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体诗”的一个具体类别。
[单选] 19. 已经用到,在那里是指()。
[单选] 20. 伊瑟尔与()一道曾被誉为接受美学的“双子星座”。
[单选] 21. 伊瑟尔谈道:文学本文中不存在由语言表述的意义的“事实”,只有“一系列由剧目和策略组成的”,它们具有刺激读者自己去建立这些“事实”的功能。
[单选] 22. 伊瑟尔所谓的“否定”,主要是指对于读者熟悉的、遵奉的、信仰的,并生活于其中的“()”之缺陷的暴露。
[单选] 23. 伊瑟尔所说的“策略”,用其概括的论述来说:“策略的基本功能就是把读者熟悉的东西()。”
[单选] 24. 伊瑟尔认为,在“()”中,出于商业目的,有控制地增加空白,则是一本万利的事。
[单选] 25. 伊瑟尔认为,()是所有理解本文的活动所不可或缺的基础,而这又依赖于读者在本文中作出的“选择”。
[单选] 26. 伊瑟尔认为,“空白”是文学交流中的()因素,没有它就不可能有文学的交流活动。
[单选] 27. 叶燮所所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的能力,以及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是“才胆识力”中的()。
[单选] 28. 叶鳖所所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的能力,以及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是“才胆识力“中的()。
[单选] 29. 叶鳖所所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的能力,以及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是“才胆识力“中的()。
[单选] 30. 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属于()时代。
[简答] 1. 庄子“言不尽意”说到《易传•系辞》、魏晋玄学,由陆机到刘勰、钟嵘,再由司空图到严羽、王士禛,最后到王国维,这一条线索基本是循庄子“言不尽意”说的美学、文论史影响来勾勒的。你怎样看待“言不尽意”?
[简答] 2. 怎样理解庄子的得意忘言?
[简答] 3. 怎样理解孔子“兴观群怨“说中的“兴“的含义,它与其他三个层面“观群怨“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
[简答] 4. 怎样看待刘勰关于文学的发展问题?请简要说明。
[简答] 5. 怎样看待刘勰关于文学的发展问题?
[简答] 6. 怎样看待刘腮关于文学的发展问题?请简要说明。
[简答] 7.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这样描述到:作为一个整体,诗艺的产生似乎有两个原因,都与人的天性有关。首先,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摹仿,并通过摹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其次,每个人都能从摹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可资证明的是,尽管我们在生活中讨庆看到某些实物,比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形体和尸体,但当我们观看此类物体的极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却会产生-种快感。这是因为求知不仅于哲学家,而且对一般人来说都是一件最快乐的事,尽管后者领略此类感觉的能力差一些。因此,人们乐于观看艺术形象,因为通过对作品
[简答] 8. 亚里士多德怎样说明“情节”在悲剧中的地位和作用?请简要说明。
[简答] 9. 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但是在量的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简要说明。
[简答] 10. 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哪些“层面?请予以说明。
[简答] 11. 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但是在量的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简要说明。
[简答] 12. 韦勒克、沃伦认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有哪些区别?请简要说明。
[简答] 13. 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那些内容?
[简答] 14. 王国维论词的“境界”说的内涵是什么?
[简答] 15. 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简单阐释司空图的“韵味”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汛》)。
[简答] 16. 你怎样看待“言不尽意”?
[简答] 17. 理解叶燮的“才胆识力”说,谈谈你对几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简答] 18. 简要榻括金圣叹小说理论中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
[简答] 19. 简要说明庄子是怎样看待“言”和“意”的关系的。
[简答] 20. 简要说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价值观。
[简答] 21. 简要说明亚里士多德悲剧定义中关于“完整”的解释。
[简答] 22. 简要说明泰纳如何看待艺术与科学对于真理的认识与表达。
[简答] 23. 简要说明泰纳关于科学与艺术对真理的不同认识。
[简答] 24. 简要说明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的大致内容。
[简答] 25. 简要说明司空图“韵味”说的内涵。
[简答] 26. 简要说明刘勰关于文学的发展的几点理论主张。
[简答] 27. 简要说明刘勰的“通变“说对文章写作有哪些启迪?
[简答] 28. 简要说明李渔的戏曲结构的四点具体主张。
[简答] 29. 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简答] 30. 简要描述泰纳关于文学三组原素的一般内容。
[论述] 1. 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涉及的主要理论观点各举例八种;
[论述] 2. 中国古典意境理论大体经历了怎样一个发展历程?
[论述] 3. 怎样理解和认识伊瑟尔关于阅读过程的描述和阐释?
[论述] 4. 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关于文艺所具有的价值?
[论述] 5. 怎样看待精神分析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论述] 6. 怎样从孔子“兴观群怨“说看文艺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论述] 7. 与以往的文学理论相比,伊瑟尔的审美反应理论,其创建性和启示意义表现在哪里?
[论述] 8. 以古典诗词为例,阐释司空图“韵味”说。
[论述] 9. 叶燮“才胆识力”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其中“识”与严羽的“识”有何异同?
[论述] 10. 韦勒克、沃伦认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有哪些区别?
[论述] 11. 瓦洛所说的“自然“是指什么?怎样看待和认识这些“自然“?
[论述] 12. 谈谈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的基本内涵。
[论述] 13. 谈谈对伊瑟尔关于阅读过程的描述与阐释的理解。
[论述] 14. 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简单阐释司空图的“韵昧”说。
[论述] 15. 试论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关系。
[论述] 16.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于“游移视点”、“建立连惯性”、“卷入事件”、“建构意象”中某一个阅读行为的认识。
[论述] 17. 请结合文学作品,谈谈韦勒克、沃伦的文学构成理论。
[论述] 18. 请阐释精神分析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论述] 19. 请阐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论述] 20. 你怎样理解金圣叹的人物性格理论?
[论述] 21. 论述庄子“言不尽意”说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论述] 22. 论述叶樊“才胆识力”说对后世的启迪意义。
[论述] 23. 论述亚里士多德关于文艺摹仿与历史、哲学的差异。
[论述] 24. 论述泰纳关于艺术发生“三个原始力量”的理论内涵。
[论述] 25. 论述刘勰“通变”说对文章写作学的启迪。
[论述] 26. 论述克罗齐艺术批评的理论内涵。
[论述] 27. 论述黑格尔关于悲剧冲突和悲剧性质的理论。
[论述] 28. 论述“兴观群怨”说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论述] 29. 列表说明严羽“妙悟”说与克罗齐“直觉”说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论述] 30. 李渔戏曲理论“浅处见才”说,谈文学的通俗化问题。
[判断] 1. 庄子是“道不可言”的首提者,也最直接、明了。
[判断] 2. 庄子的文艺观,实际是散布与涵泳于他的哲学思想之中的。
[判断] 3. 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提。所谓“薰”,即文艺作品通过向接受者展现“他境界”而培养接受者创造力的作用。
[判断] 4. 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提。所谓“提”,实质上,就是审美心理学所说的“移情”。
[判断] 5. 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提。所谓“浸”,是就文艺的情绪感染作用而言的。
[判断] 6. 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提。所谓“刺”,指的是文艺作品培养接受者审美接受能力的作用。
[判断] 7. 在庄子看来从微观角度而言人们的思想无法完整地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所以“言不尽意”。
[判断] 8. 在思想渊源上,接受美学受到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哲学和美学、及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的有力启示与推动,同时俄国的形式主义、精神分析学批评、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等,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判断] 9. 以“诗话”的形式评论诗歌、阐述诗歌理论是从欧阳修《六一诗话》开始,但到严羽才形成巅峰。
[判断] 10. 伊瑟尔与姚斯一道曾被人誉为接受美学的“双子星座”。
[判断] 11. 叶燮认为,诗作的产生不过是外界的“理”、“事”、“情”与创作主体的“才”、“胆”、“识”、“力”有机结合的产物。
[判断] 12. 叶燮的“才胆识力”说,第一次在文论史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诗歌创作主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智积累的特性。所谓“识”,是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特点的辨别能力,又指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更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特征的能力。
[判断] 13. 叶燮的“才胆识力”说,第一次在文论史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诗歌创作主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智积累的特性。所谓“力”即指创作主体运用形象概括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功力和笔力,以及独树一帜、立一家之言的气魄。
[判断] 14. 叶燮的“才胆识力”说,第一次在文论史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诗歌创作主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智积累的特性。所谓“胆”,即指诗人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新的艺术精神。
[判断] 15. 叶燮的“才胆识力”说,第一次在文论史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诗歌创作主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智积累的特性。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理”、“事”、“情”的能力。
[判断] 16. 严羽毕生“先儒而后佛老”,在诗歌创作上以魏晋乃至盛唐为法,酷好临摹王维和杜甫的诗,对诗歌创作与欣赏皆有相当深厚的造诣――其诗论成就即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理论专著《沧浪诗话》中。
[判断] 17.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构成因素的抽象概括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
[判断] 18. 西方十九世纪是达尔文的进化沦和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十分流行和活跃的时期,泰纳深受其影响,其《艺术哲学》表达了他借助于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发掘梳理艺术史料的心路历程。
[判断] 19. 韦勒克、沃伦认为,科学语言是“直指式的”:“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同时这种语言符号“完全是人为的”。
[判断] 20. 王国维美学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强调美的超功利性,突出美的形式性,宣扬美对生活苦难的解脱性。
[判断] 21. 王国维“境界”的构成因素一是“情”(意),二是“景”(物),二者之间虽“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因为“境界”的本质即在于情景交融。
[判断] 22. 通过对《史记》和《水浒传》两个代表性文本的比较,金圣叹提出了史传和小说在本质特性上的根本不同,即一个是“以文运事”,一个是“因文生事”。
[判断] 23. 泰纳谈道,一个艺术家的生平通常可以分做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青年期与成熟期”,亦为“真情实感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墨守成法与衰落的时期”。
[判断] 24. 泰纳认为构成艺术品“原素”的,在“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
[判断] 25. 司空图的诗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上面。
[判断] 26. 司空图的诗境特征论就是我们通常简单称谓的“韵味”说,其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判断] 27. 司空图的诗歌意境理论大体可分为三大块:“思与境偕”说――诗境构成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诗境特征论;“二十四诗品”说――诗境风格论。
[判断] 28. 如果我们将克罗齐的美学理论看作一个逻辑体系,那么作为其出发点、本体或内核的东西,就是一个简单的定义:“直觉即表现即艺术”。
[判断] 29. 鲁迅先生曾将《诗学》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并举而论道:“篇章既富,评骘自生,东则有刘严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释神质,色举洪纤,开源导流,为世楷式。”
[判断] 30. 刘勰对作家个性和创作风格的最高要求是要有“风骨”,要“风清骨峻”。“风骨”一词原用于品鉴人物,后移于画论和文论。
[填空] 1. 庄子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集中于“道不可言”“()”“得意忘言”三点。
[填空] 2.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就是例证。
[填空] 3.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就是明显的例证。
[填空] 4.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
[填空] 5. 著名的“三一律”戏剧创作法则是在()中提出来的。
[填空] 6. 中国文论史上第一部文论巨制是刘勰于南齐末年撰成的《》。
[填空] 7.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通变”指的是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所为“通”,即会通,侧重于对过去经验的继承;所谓“变”,指适变,侧重于在继承基础上的革新。因此,通变”一说具体讨论的是文学发展演进过程中有关()与()的关系问题。()
[填空] 8. 在戏曲创作和演出上,李渔主张通俗化,“()”说构成了其戏曲理论崇尚通俗的思想核心。
[填空] 9. 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说著名。
[填空] 10. 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滋味”说著名。
[填空] 11. 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说的提法,钟嵘更是以“()”说著名。到了司空图这里,他首先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包括近代王昌龄的“意境”说以及皎然的“取境”说等,在深入总结古典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他对诗歌的“味”作了缜密的研究,谓“文之雅,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与李生论诗书》)。他认为“味&rdquo
[填空] 12. 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直觉的、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而四种类型所代表的价值属性也不同:直觉(),概念求真,经济求利,道德求善。
[填空] 13. 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填空] 14. 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说,揭示了“韵味”说的审美内涵“()”
[填空] 15. 在《诗学》第六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西方戏剧里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悲剧定义:要准确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即应从“()”入手,即第一媒介上的差别,第二对象上的差别,第三方式上的差别。()
[填空] 16. 在《美学》中,黑格尔将()艺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体诗”的一个具体类别。“戏剧体诗”除了悲剧之外还有正剧和喜剧,被看作是时间上最早出现的剧种。
[填空] 17. 英美新批评文论在总体倾向上继承并发展了20世纪初俄国的()。
[填空] 18. 伊瑟尔与()一道曾被人誉为接受美学的“双子星座”。
[填空] 19. 叶燮所所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的能力,以及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是“才胆识力”中的()。
[填空] 20. 严羽在对历代诗歌进行整体性观照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审美标准,即“()”
[填空] 21. 严羽强调学诗辨体,将()以前的诗歌定格为“第一义”之诗,而学习中晚唐以及宋代诗歌则是为旁门所惑。
[填空] 22. 严羽的诗歌理论专著《()》被奉为宋代诗话巨制,堪称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诗话代表作之一。
[填空] 23. 亚里士多德的《()》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
[填空] 24. 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属于()时代。
[填空] 25. 沃尔夫冈&伊瑟尔是接受美学(或审美反应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与姚斯一道曾被人誉为接受美学的()。
[填空] 2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被鲁迅先生称为“()”。
[填空] 27. 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填空] 28. 韦勒克、沃伦认为科学语言是“直指式的”,与科学语言比较起来,文学语言则显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多歧义性。第二,表情意性()。
[填空] 29. 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填空] 30. 王国维美学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强调美的超功利性,(),宣扬美对生活苦难的解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