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分为两大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P5
RNA(核糖核酸)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三类: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P5
核酸是由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核苷酸彼此相连构成的生物大分子。核酸经过不同的方法(酸、碱或核酸酶)的水解,可以得到组成它的核苷酸,核苷酸进一步水解后,最终产物是戊糖、含氮碱基和磷酸。P5
DNA的一级结构
DNA是由数量庞大的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多聚核苷酸。DNA 分子中脱氧核糖核苷酸残基从5’端到3’的排列顺序,称为DNA的一级结构。P11
DNA的二级结构P13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右手螺旋结构,两条链行走的方向相反,一条链为5’ 3’走向,另一条链为3’
5’走向。
碱基之间有严格的配对规律:A与T配对,G与C配对。这种配对规律称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的三级结构:DNA的超螺旋结构有两种方式:一种为通过向右旋转,旋紧双螺旋,为正超螺旋,另一种为通过向左旋转,相当于解旋,为负超螺旋。P15
RNA的分子结构:在双螺旋区,C与G配对,U与A配对,不能配对的区域则形成突环。P17
tRNA的二级结构呈现三叶草状结构模型。P18 tRNA的三级结构是“L”型。P19
核酸的一般性质:核酸与核苷酸既有碱性基轩,又有磷酸基团,因此都是两性电解质,由于磷酸的酸性强,通常表现为酸性。
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最大吸收值在260nm附近。P21
核酸的变性是指在一定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核酸双螺旋结构中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变成单链的过程。由于双螺旋分子内部的碱基暴露,260nm紫外吸收值升高,这种现象称为增色效应。P22
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重新恢复天然双螺旋构象的现象称复性。DNA经缓性时A260光吸收下降,称为减色效应。P23
通常把热变性过程中光吸收达到最大吸收(完全变性)一半(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时的温度称为该DNA的熔点或熔解度,用Tm表示。DNA的Tm值一般变70-85℃.P23 Tm值与DNA分子中GC含量成正比。
参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仅有20种,称为蛋白质氨基酸。P26
生物体内构成蛋白质氨基酸除一种脯氨酸外其余均为α—氨基酸,其他蛋白质氨基酸均为L—型氨基酸。P26
等电点:氨基酸基本上以兼性离子的形式存在,或者少量的R+与R-浓度相等,氨基酸的净电荷为零,这个PH值称。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层次分为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另外在二、三级结构之间又划分出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两个层次。P33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层次即多肽链内氨基酸残从N-末端到C-末端的排列顺序,或称氨基酸序列,是蛋白质最基本的结构。
由于肽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因此不能自由旋转,CO-NH及与之相连的两个α—碳原子(Cα)都处在同一个平面内,这个刚性平面称为肽平面或酰胺平面。P35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的是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侧链基团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卷曲折叠,借助次级键维系α-螺旋、β—折叠片、β—转角等二级结构相互配置而形成的特定的构象。P39
许多具有特定生物学活性的球状蛋白质分子的表面有明显的凹陷或裂隙,其中以特定方式排布的某些极性氨基酸残基参与和决定着该蛋白质的生理活性。P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