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形考作业一:
(导言及第一章)
一、填空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3.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6.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
7.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
8.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它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生产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3)产品的社会化。
10.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二、名词解释:
1、生产:是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是指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生产不仅包括创造物质资料财富的实践活动,也包括创造非物质资料财富的实践活动。
2、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体现人和物的关系。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通货紧缩:是指纸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5、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它有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之分。
三、单项选择题:
1.从劳动过程来看,进入汽车修配厂修理的汽车是(B)
A.运输工具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
2.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在这四个环节中(A)
A.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
B.分配决定生产、交换、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
C.交换决定生产、分配、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
D.消费决定生产、分配、交换,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
3.商品是(C)
A.为了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而生产的产品
B.用来缴纳税的劳动产品
C.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D.不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4.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是所有商品(C)。
A.都具有使用价值B.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
C.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节D.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5.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C)。
A.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劳动B.生产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C.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7.如果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则(A)。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B.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上升
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D.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增大
8.通货膨胀是指(D)。
A.商品价值增大引起的价格提高
B.商品需求大于供给引起价格提高
C.社会需求量增加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
D.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9.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D)
A.商品的价格经常高于价值B.商品的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的价格经常与价值保持一致D.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社会分工是指(B)。
A.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
B.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C.企业内部的分工
D.企业内部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
四、多选题: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ABE)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D.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E.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是(CDE)
A.劳动力成为商品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C.社会分工D.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E.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下列有关商品价值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BCDE)
A.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B.商品的价值是抽象劳动形成的
C.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D.商品的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
E.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
4.货币的职能有(ABCDE)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E.世界货币
5.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主要因素有(AC)
A.社会的需求结构B.社会的供给结构
C.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D.社会的产业结构
E.物质财富分配方式
五、判断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资料生产。(错)
2.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性质,都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错)
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不能认识和利用它。(错)
4.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对)
5.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错)
6.商品的价格同商品的价值成正比,同货币的价值成反比。(对)
7.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或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局面。(对)
8.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错)
9.生产社会化就是指生产的社会性。(错)
10.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实现是依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来实现的。(对)
六、简答题:
1、举例说明人们为什么必须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会出现什么后果?
答:(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任意创造、消灭或改造规律。
(3)特点: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在阶级社会中,人认识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类型:一切社会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所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一社会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5)人与经济规律的关系:人们可以正确认识经济规律,按规律办事,为社会服务。
2、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热心于提高动生产率?
答:(1)劳动生产率:是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公式为: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劳动时间
(2)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3)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原因: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关系来看,第一,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虽然他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他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实际上就意味着他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了更多的价值。第二,劳动生产率低的生产者,他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他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实际上就意味着他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了较小的价值。从以上分析看出,尽管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生产者还是热心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3.影响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的因素是什么?说明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是如何实现的。
答:(1)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规律。
(2)因素:一定的社会总劳动量按何种比例分配于各部门,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的需求结构,另一方面取决于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第一,取决于社会的需求结构:社会需求是指在经济上可以实现的需求。社会需求提出生产什么,各生产多少,从而从一方面决定着社会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第二,取决于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生产条件主要包括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长度、劳动强度。生产条件如何,决定了生产各种一定数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量,即当社会需要提出生产多少时,在该产品生产部门应投入多少社会劳动,就要看该部门的生产条件,生产条件从另一方面决定着社会总劳动量在各部门的分配。
(3)规律的实现形式:第一,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实现,是依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的。第二,价值规律调节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在历史上有两种情况:在分散的商品经济中,即在小商品生产和自由竟争资本主义时期,社会总劳动在各个部门的分配,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的;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之后,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在依靠价值规律调节的同时,国家对经济也进行了直接干预。
七、论述题:
1.联系现实经济生活,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角度说明企业应当如何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自己要联系现实经济生活补充答案)
答:(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反映人与物的关系。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看,企业应当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品种,改进样式型号,从而增加销售量,扩大市场份额。
(2)价值是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价值角度看,企业应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资料成本,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使之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就可以降低价格,扩大商品市场份额。
2.运用货币流通规律来思考怎样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答:(1)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2)通货紧缩:纸币供应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3)通货膨胀的原因:第一,直接原因:纸币发行过多;信用膨胀。第二,深刻原因:是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
(4)货币流通规律的含义: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5)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待售商品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
(6)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总量Ⅹ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
(7)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应当积极做到: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防止信用膨胀;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严格按规律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