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资源 > 《》资源 > 电大资源网《文学作品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答案

电大资源网《文学作品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答案2025年春

最近更新:2020-04-26
71

 【文学作品选读】形考作业四:

1、《窦娥冤》〈赵氏孤儿〉

2、郑光祖《离魂记》

3、《官场现形记》刘鄂

4、胡适《尝试集》

5、《呐喊》《彷徨》

6、《雷雨》《日出》

7、《子夜》《围城》

1、 郭小川、贺敬之、闻捷、李瑛

2、 谢婉莹《繁星》《春水》

二、简答题:

1.结合《茶馆》,分析老舍话剧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答:答案见P324页第3段

2.为什么冰心说:“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答:答案见P374页第3、4段

三、论述题:

1.试析《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形象。

答:李香君虽为歌妓,却有明确的生活理想和是非界限。他把坚贞的爱情与反对邪恶势力的正义立场统一起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忠贞不渝的歌妓形象。使我们看到了受压迫、受侮辱的妇女身上最可珍贵的东西。

李香君的形象塑造上,其性格有一个发展的历史。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了他性格的方方面面。在《却奁》一场前,她还只有比较清醒的政治头脑,而从《却奁》开始,她已被卷入到明王朝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并成为矛盾尖端的人物。在尖锐的斗争中,她的性格逐渐地发展,光辉的一面越来越引人注目。李香君出生于歌妓,是下层人民的代表。然而正是下层人民身上,更具有令人可敬之处。他深明大义,坚定正值,虽然社会地位卑下,却具有不向权贵低头,不受金钱利诱的高尚情操与气节。

在她的性格中,“坚贞”是占主导地位的方面。节操始终坚定不变。她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统治阶级的黑暗势力保持着警惕,当她得知阮大铖出资收买侯方域这一阴谋活动时,义正词严的责备侯方域的动摇行径:“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不仅思想上时间真的,而且把这种思想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坚定辞却阮大铖暗中为她置办的妆奁,用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影响侯方域。

2.你如何看待杜十娘沉百宝箱的行为。

答:杜十娘沉了百宝箱表明她思想上的彻底失望,

一是对李甲失望

李甲的卖妻行为确实让十娘伤心,这给了十娘沉重的打击。想当初两人感情如胶似漆,李甲为十娘耗尽千金,十娘也在李甲千金散尽之时没有抛弃。而在历尽艰辛之后,李甲在孙富的花言巧语之下把自已卖了。自已多年的愿望,苦心的经营,毁于一旦。特别是李甲在赎身过程中没出一文,――三百金一半是十娘所出,一半来源柳遇春,路资还是十娘的。这时倒是摆出主子的姿态,把自已卖了。不但不念旧情,还“似有喜色”。

李甲的行为确是可恨。但凭此一点就令十娘绝望么?应当不会,一个人没到山穷水尽,不会走上不归路。十娘是风尘中人,在长期卖笑的生涯中所受的人生磨难,应该有了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加之,十娘对李甲是持保留态度的,从她不把百宝箱的事告诉李甲就可看出来。

二是对爱情与婚姻的失望

在李甲与十娘之间,最大的阻力来自李甲的父亲,位居“方面”的布政大人,对长子与妓女的结合是不可能赞同的。这一点,凭十娘在与鸨母之间的斗争所表现出来的聪明应该能想到,十娘也说过“父子天伦,不可终绝”的话,但十娘明知这点,为什么还要跟李甲走呢?

从十娘的安排可以看出,敢跟李甲走的根本原因是她有百宝箱。她想通过用百宝箱来改变李甲父亲的看法,这一点从后来孙富给李甲出的主意就可看出,只要一千金,就可令李甲无忧。孙富这么想可能还是根据世情作出的判断,而李甲作为儿子不可能不了解父亲。从这来看,十娘完全可以拿出百宝箱,劝说李甲,回去之后再说服父亲,爱情与婚姻还有挽救的可能。何况李甲知道百宝箱后是“且悔且泣”。

三是对世间没有真情的失望

宝箱给了十娘信心,但她还没有到敢于独立的程度。她心目中百宝箱只不过是一个用来改变门第观念的工具,想从良时对这个工具充滿信心,所以设计赎身,跟随李甲。但后来孙富出现,李甲卖妻,这件事让十娘对金钱的作用有了另外的更深层次的认识:金钱不仅仅能改变门第观念,也能影响人的行为。是左右人们意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这是真情所不能敌的。

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门第和金钱,而自已出身风尘,没有门第。而自已只有金钱,本想凭着金钱的作用来争取做人,但最终还是摆脱不了“商品”地位。而生活在这社会中的人,都难逃出门第和金钱的魔掌。今天用百宝箱让李甲摆脱孙富,明天拿什么去让李甲摆脱王富赵富呢?经过长期考验的李甲一夕之内就背叛了自已,那以后找的张甲王甲难道就能托付一生吗?

因此,可以这样说,十娘是在看透了当时社会之后才自杀的。在当时的社会,无论是从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来看,还是从当时代表着新兴的资本主义的金钱利益来看,都没有她的生存空间。与其慢慢折磨而死,不如奋起一击,因而她用价值连城的百宝箱和自已的美丽的生命,对统治阶级发出了有力的控诉。

3.试析《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形象。

答:周进出身贫寒,暮年得第都是除了八股之外,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人。他利用八股这块敲门砖敲开了仕途的大门,终于从社会的底层挤进了统治者的行列。

《外史》中的作者极少直接描写周进的内心活动,但读者却清楚地看到了老童生心理活动的轨迹,看到了生活在周进心上刻下的一道道伤痕,看到了科举制度下摧残下一个扭曲变形的灵魂。他长期地生活在蔑视和嘲弄地目光之下,长期地被侮辱、被压抑、被损害的精神生活,没有自尊,没有自信,没有希望。这个扭曲的灵魂需要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这种苦闷的感情需要一个宣泄的机会。这个机会终于来到了,这就是贡院之行。

“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得整整齐齐,不觉眼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众人将他灌醒之后,“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姐丈金有余劝一劝他,周进也不管,只管伏在号板上哭。“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旁人要搀他起来,“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血来。”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待到几位生意人见义勇为,答应出钱为周进纳监进场,这位年过花甲的老童生竟不顾读书人的体面,“扑通”一声,“爬在地下就磕了几个头”: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牛变马也要报效!“变牛变马”这难道是读书人说得话吗?然而这确实是周进的肺腑之言。这位科举路上中毒不浅、受害不浅的老童生,是多么可笑,又多么可悲啊!既能进场一试,周进便又获得了希望,他“再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界上的事真不能看死的。“累年蹭蹬,忽然际会风云;终岁凄凉,竟得高悬月旦。”周进居然“蔚然中了”。据说,“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

  周进中学以后,作者明显地加快了叙述得速度。中进士、升御史、钦点广东学道,一带而过。尽管这一段叙述得极为简略,但作者还是腾出少许文字,描写了一下炎凉的世态。周进中了学,“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相与。”

周进平步青云以后,小说的“主角”,在悄悄地向范进身上转移。但是,对于周进的描写并未结束。作者借周进去广东主考的机会,引出范进。小说这样写出周进眼里的范进:

落后一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定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处又扯破了几处。

  简直像叫化子,比当年的周进还要不如。此时此刻,“周学道看着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周进满怀着同情与怜悯,仔细地观察着范进,他显然是从范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周进把范进的卷子看了三遍,生怕埋没了“真才”。最终决定将范进取为第一名。并由此发出了这样的叹息:

  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以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

 作者在这里,着力刻画了周进推己及人、提携寒素的一片苦心。至于范进是否“英才”,那篇文章是否“一字一珠”的“天地间之至文”,当又作别论。需知吴敬梓是一个蔑视时文的人。所以,“天地间之至文”,“一字一珠”,连同周进那“花团锦簇一般”的“七篇文字”,都不是什么好话。周进那么肉麻地吹捧范进地文章,适足以表现他那无可就药地迂腐。作者为了提醒读者注意周进地迂腐,使读者不要因为周进地贫苦过去而沉浸在单纯的同情之中,又在考试中央进来一个魏好古。这个魏好古自称“诗词歌赋都会”,要求学道大人出题面试。谁知这一下正好触着忌讳。一向脾气很好、极能忍耐的学道大人这时候竟然变得那么蛮横、暴躁。他“变了脸”,这位“奉旨到此衡文”的学道大人好不威风!“一声吩咐过了,两傍走过几个如狼似虎的公人,把那童子叉着膊子,一路跟头,叉到大门外。”真是官升脾气长,今非昔比了。为了维护八股的正统地位,一切诗词歌赋被打入“杂览”、“杂学”之列,都成了“务名不务实”。

 从吴敬梓对周进和范进的描写中可以看到,《外史》常常对于他所讽刺的人物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谅解。这是他以往的讽刺作家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撞号板、满地打滚,跪在地上向商人磕头的周进,发了疯的范进是可笑的。吴敬梓无情地讽刺了他们的迂腐无知,揭示了他们卑微颓废的内心世界。但是,周进和范进给读者留下的主要印象是可悲,而不是可笑。他们在读者心中唤起的主要是同情,而不是厌恶。

  吴敬梓之所以对于他所讽刺的对象,时时表现出那么多的同情和谅解,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吴敬梓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他把罪恶与堕落的责任主要地归于社会制度,特别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灵魂的扭曲来源于社会环境的扭曲。思想的病源自社会的病态。《外史》中大量精彩纷呈的世态描绘,使读者从那种对于人物爱憎中解脱出来,转向对于社会、对于制度的思考。

四、材料题: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请结合《崔莺莺长亭送别张君瑞》,使者找出一些你喜欢的佳句,谈谈对王实甫曲词“花间美人”的理解。

答:《西厢记》被喻为我过古典戏曲中的“花间美人”,是高度融合了诗词意境美、语言美的“诗式戏曲”,其《长亭送别》我尤其喜爱.仔细研读这一选段会发现,这短短19曲其实运用了很多古典诗词惯用的方法来抒写人物性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张生的钟情,莺莺的深情,达到了让人沉醉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透过了这一选段的分析,也大致可为我国古典诗词的抒情方法作一个梳理。

从抒情类型来说,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与西方艺术不同,由于中国文化中贯有的“含蓄”风格影响,直接抒情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运用相对较少,诸如张养浩在《朝天子》中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等直抒胸臆的句子的出现确实为数不多,而饱含着深情厚意而有继承了中国“委婉”风格熏陶的诗人、词人们更多的是通过“藏而不露”的方式内敛地表达着自己,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方式不少,最常见的便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此类方式多选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本身就包蕴着许多特殊意义的事物(如柳、月、荷、枫、雁、梅等)组成典型意境。在《长亭送别》中,这种方式较多,最令人称道的是【正宫·端正好】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景,北雁南飞……”,作者大块着色,点染了几种常见而又包融着无限诗意的形象,让人一来就如置身于凄恻缠绵的送别场面之中,替莺莺而忧恨。而在其它作品中,此类借景抒情的句子也是不胜枚举。诸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抒诗人悲怆寥落之情。“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融入词人对如画江山不变而历史则“悲恨相继”的感叹。此类抒情方式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比比皆是,讲解也很多,此处不再獒述。

另一种常用抒情方式是借古典抒情。典故是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并且经过多次使用被不断加深含义的语言结构。借典故抒情极大的好处是能将无尽意蕴潜藏在极精练的语言背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共鸣。《长亭送别》中出现了几处,《二煞》中,莺莺唱:“我这里青鸾有信须频寄。”青莺即传说中能报信的鸟。李商隐也有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此中即蕴含着莺莺盼张生频繁来信,怕他冷落、忘却自己的忧虑。大家熟知的常用典故抒情的词人首推辛弃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抒国事凋敝的悲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壮志难酬之愤。“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借殷浩与司徒空之事书写追求丘壑之趣的表面下蕴含的岁月蹉跎不得用的忿怨。借典故抒情的使用和鉴赏都需要广博的阅读背景,才能深刻到体验诗人、词人欲讲而未明讲的无尽情意。

此外,化用前人诗句融入自己的意境之中,也能通过前人创设出来的“意”增强作品的“蕴”,《长亭》中,王实甫熟练的驾驭民间语言并吸取了古典诗词中的精华,化前人的“意”为己用,如【耍孩儿】中:“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即化用极出名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抒自己愁恨之极;【端正好】“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借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突出忧愁苦恨的沉重。而在其他诗人笔下,化用也并不少见。著名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即化用唐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在,玉人何处叫吹萧”。抒繁华不再,冷清萧条之凄怅。还有“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之句,化用杜牧《夜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传达河山易主,世事沧桑之感叹。

除了上述内容上的传情外,在表现手法上,古典诗词也有着独特而微妙的传情效果。

其一便是诗词中修辞的广泛而巧妙的运用,常见的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在《长亭送别》中,即有大量的修辞运用,如【叨叨令】即用了排比:“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厣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作重重叠叠的泪。……”,表现莺莺的重重怨恨、无助、凄惶。【四煞】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通过夸张,强烈凸现莺莺悲苦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修辞的运用能增强表现力,使语言具有生动之美。古诗词中运用修辞也是常见的。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因拟人的成功运用已成为千古名句,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因夸张生动形象而流传,马致远《汉宫秋》中“灞桥伤别”选段【梅花酒】:“……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近椒房,月昏黄,夜生凉,泣寒,绿纱窗,不思量……”,这之中顶真的运用,也使这一唱段回肠荡气,令人扼腕痛惜昭君与元帝的别离。

另外,对比、衬托也是常用表现手法。《长亭送别》中【三煞】唱:“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即用对比将张生在时莺莺的幸福、甜蜜和张生走后的冷清、凄楚对照,突出送别之人的哀怨。此种手法在李白的《越中览古》中也有表现:“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通过今昔对比,突出历史兴亡之感喟。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也是诗词常见表现手法,《长亭送别》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的起”,即是将无形的愁形象化为有重量的东西,且车都载不起,让读者可感可知,另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这种手法运用的典例。

在语言提炼上,古诗词遣词用字也以传情准确精妙而令人叹服。其中,动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叠字的用法最值得品位。“春风又绿江南岸”“泉声咽危石,月色冷清松”等等,都展示了动词的传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虚词的使用使诗中落寞苍凉的韵味又上一重,而叠字的运用也有独特的抒情效果;《长亭送别》【叨叨令】中有:“熬熬煎煎的气”、“重重叠叠的词”、“西西惶惶的寄”叠加起来,真是字字血泪,句句深情,让人为之掬泪。另外,千古名句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更是将凄惶、悱恻、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国古典的诗词曲作品,博大精深、意蕴无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本文仅窥见“豹之一斑”,希望能对大家解读古典诗词有所补益。

重要提示:本站不支持微信或苹果手机充值及下载,为了避免下载出错,请用电脑访问下载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