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资源 > 《》资源 > 电大资源网《文学作品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

电大资源网《文学作品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2025年春

最近更新:2020-04-26
105

 【文学作品选读】形考作业一:

一、    填空题

1、 音乐曲调,十五

2、 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3、 牢骚

4、 自叙

5、 浪漫

6、 纪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 班固司马迁

8、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 李陵苏武

10、     曹植《白马篇》

11、     《短歌行》人生几何?譬若朝露

12、     王粲〈登楼赋〉

13、     田园桃花园记

14、     庾信哀江南赋

15、     《水经注》杨衒

二、    简答题:

1、“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的话说明了什么?

:书本P33这说明一个人要成就大事………就要有忧患意识.

2、《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诗名写出了屈原怎样的思想?见书本P19

3.屈原是怎样一个人?

:见书本P191

三、论述题:

1.什么是“赋、比、兴”?以《诗经·伯兮》为例,试谈谈其中“赋、比、兴”的具体使用。

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骚体的创始者,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表现了屈原变法图强的爱国理想和抱负,嫉恶如仇,九死不悔的高洁操守,在艺术上运用了大神话传说和奇妙的比喻,想像丰富,言辞绚烂,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和<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一样,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

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如果按《诗经》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加以分类,那么,《伯兮》的第一、二章主要表现手法是赋,着重于描叙女主人公的生活情态。第三、四章则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兴,即如朱熹所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两章的中心句子是“愿言思伯”——深切地思念自己的丈夫。但如果仅此一句,不但不能使读者具体理解女主人公思念的深切,而且我们也很难把它称为诗。作者成功地借助于比兴手法构筑成诗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感情的深度,进一步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这一起兴十分新鲜别致,看似平常,却又奇崛。久旱的时候盼望下雨,这本是人们的普遍心理,但作者却用否定的方式表达,颠倒说出,令人意外,这就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如前所述,诗之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出作者所要一现的主要思想,它本可以和所要表现的思想没有关系,但《诗经》中好的起兴常常是对诗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有力的烘托和渲染。《伯兮》中“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这一起兴也兼有比的作用,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中女主人公极盼丈夫归来而丈夫却没有归来的失望心情。接下来的两句是“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作者又用了一个奇特的说法。由于思虑过度而使人的身体不舒服,这本是正常的情况,也是人们不希望出现的情况。但诗人为了强调女主公思念丈夫的深切,却说她甘心情愿这样。这就又出于人们的意外,它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感情的深挚,而且使女主人公如痴似狂的伤心神态跃然纸上。第四章在表现手法上和第三章相似,“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北)”,也是一种兼有比喻作用的起兴,“在哪里能找到忘忧的萱草呢?找到我就把它种植于堂屋的北面”,用现实中找不到的萱草作比喻,以表现女主人公无法排遣郁积于胞中的离别的相思。“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这两句的语法结构和第三章的基本相同,但在感情的表现上则较为平易朴实。以全诗而论,第三章着重表现女主人公由于相思的痛苦而造成感情上的痴迷,想入非非,神魂颠倒,因而出语奇警,醒人耳目。第四章在感情表达上恢复到女主人公所处于的日常状态,和第一、二章相承接,平平实实地陈诉自己的感受,但女主人公的独居的凄冷寂寞,心情的抑郁,使人倍感真切而生怜惜同情之心。

2、“博学之,审视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五者关系的理解及这五者中哪一方面最需要加强?

答:“博学”,广泛地学习;“审”,详细,详尽。“审问”,详细地询问;“慎思”,慎重地考虑;

“明辨”,明确地分辨;“笃”,坚定,这里有“踏实”的意思。“笃行”,踏踏实实地实行。

广泛地学习它,详细地询问他,谨慎地思考它,明确地分辨它,踏踏实实地实行它。

《中庸》里面把作学问的次第,分为五种,前四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都是在明理阶段。就是我们学经典呀,跟老师学好,目的就是把这条成圣成贤的路给找到了,手里有个地图,接下去就可以走了。开始要博学之,这个博学之跟这个杂学之不一样,不是杂七杂八地乱学,这博是广泛地、广博地去学,就说你为了找到这个道,你去向人学,向自然学,向经典学,甚至像对立面,不好的,你认为不好的那个地方去学,这就叫博学之。下面是审问之,所以我们平常讲学问学问,它是有连带关系的。这个学问,它跟一般的见闻知识是有区别的,是两个系统,当我们用第六意识去获取一种知识的时候,它是属于见闻知识。所谓见闻,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是怎么怎么回事。学问是什么东西呢?学问就是你把这个见闻的知识,通过自己的修养,体证出来,它成为你的一部分,它变化了你的气质了,它就叫学问了。所以真正做学问就是你把自己这个心地逐渐地开发它,开发它,到最后尽性了,你就全知全能了。那个学跟问,是有连带关系。就说一般来说,学在前,问在后,学呢是自己下功夫,个人吃饭自己饱,别人没法代替我们,所以路是要我们自己去走的。问是抉择的时候用它,比如我们到一个地方,突然走呀走,迷路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问了,三岔路口了,走哪条呀,得问一问,这就叫问。所以问是决疑用的。我们在修行的路上,会碰到种种的障碍,迷惑不解的现象,我们不知道怎么办,怎么办呢?找过来人问,出现这个现象怎么办,他如真是过来人,他就会帮助我们度过这一关。要是你问道于盲,那就麻烦了,所以,问是有学问的。你得找对人,有时候我们走路,人家给我们瞎指,给我们白费了多少时间、精力。所以这个问很关键,有时候我们态度不对,别人知道也不告诉我们。所以问的对象,问的时间,问的方法,问的态度还有问的次第,你一下子不要问得太高,太高了听到也对你没有实际用处。这些都要注意,所以要审问之。要详详细细地去问。

那么问了以后还要慎思之。就是别人告诉你以后,你不能别人告你什么,你就认为是什么,那也容易出问题。你还得仔细地思考。他说这个话,我要不要照着做?什么时候照着做等等?你都要思考。因为别人告你的,有可能我们说他本身就不懂,给你瞎指的。有些虽然给你指点了,但可能不太适合你的。这个时候你还得要思考思考。所以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不思则不得。”有些问题我们去思考它,就能够解决。因为你在这个思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是规范自己思想的条理,更加深入地去体察事物的本来,所以容易找到解决事物的答案。所以在这个思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有不同的一种思法。逻辑推理是一种思法,更高明的是你要把心静下来,你心静下来的时候,你看问题它的本质就一目了然。宗教里面利用这一点利用得非常好。基督教,它特别重视这个祈祷。佛教里面也有祈求、祈请,这个祈求祈请它起到什么作用呢?就是当我们无助的时候,这个无助是因为我们站在原来这个智慧层次是没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需要升华了,需要更高的智慧来指点我们。所以这个时候你就在那边祈求,祈求的时候,你就是在放下自己在等待,让更高的一种智慧来指点你。这个时候,你心很诚的时候你就静下来了,在这个时候问题的答案就出现了。谁告你的?宗教讲,佛菩萨指点你的,基督教说上帝指点的。这些都是一个名相,它的本质意义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指点我们的,因为我们的本性就是佛嘛,是吧,所以,你的自性的佛跟你外化的佛,实际上是一回事。因为你心静下来了,你更接近自性的本质,那么你的智慧就更高了,原来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这就是“慎思之”。

有“慎思之”它的结果就会产生“明辨之”的这个心,你选择好了,辨别好了,哪个适合,哪个不适合。你就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所以前面部分是体,这个一旦确定了以后,才有下面的“笃行之”。那就无疑了,这个路都打听好了,我就放心地上路走了,那就是“笃行之”。走的时候你要踏踏实实,老老实实的,你要勤奋地精进地去走,那你很快就到目的地了。《中庸》里面它把它分为五个环节,在佛家呢,它分为三块,就是闻、思、修。“博学之”跟“审问之”是属于闻的范畴,“慎思之”,“明辨之”是属于思的范畴,“笃行之”是属于修的范畴。

3、请叙述汉文帝时的将军周亚夫汉军的故事,并说明他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

汉文帝即位之后,跟匈奴贵族继续采取和亲的政策,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后来匈奴的单于听信了汉奸的挑拨,跟汉朝绝了交。公元前158年,匈奴的军臣单于起兵六万,侵犯上郡(治所在今西榆林东南)和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杀了不少老百姓,抢掠了不少财物。边境的烽火台都放起烽火来报警,远远近近的火光,连长安也望得见。

汉文帝连忙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人马去抵抗;为了保卫长安,另外派了三位将军带兵驻扎在长安附近:将军刘礼驻扎在灞上,徐厉驻扎在棘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今咸阳市西南)。

有一次,汉文帝亲自到这些地方去慰劳军队,顺便也去视察一下。他先到灞上,刘礼和他部下将士一见皇帝驾到,都纷纷骑着马来迎接。汉文帝的车驾闯进军营,一点没有受到什么阻拦。汉文帝慰劳了一阵走了,将士们忙不迭欢送。接着,他又来到棘门,受到的迎送仪式也是一样隆重。最后,汉文帝来到细柳。周亚夫军营的前哨一见远远有一彪人马过来,立刻报告周亚夫。将士们披蓝带甲,弓上弦,刀出鞘,完全是准备战斗的样子。汉文帝的先遣队到达了营门。守营的岗哨立刻拦住,不让进去。先遣的官员威严地吆喝了一声,说:“皇上马上驾到!”营门的守将毫不慌张地回答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军令。将军没有下令,不能放你们进去。”官员正要同守将争执,文帝的车驾已经到了。守营的将士照样挡住。汉文帝只好命令侍从拿出皇帝的符节,派人给周亚夫传话说:“我要进营来劳军。”周亚夫下命令打开营门,让汉文帝的车驾进来。护送文帝的人马一进营门,守营的官员又郑重地告诉他们:“军中有规定:军营内不许车马奔驰。”侍从的官员都很生气。汉文帝却吩咐大家放松缰绳,缓缓地前进。到了中营,只见周亚夫披戴着全身盔甲,拿着兵器,威风凛凛地站在汉文帝面前,拱拱手作个揖,说:“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请允许按照军礼朝见。”汉文帝听了,大为震动,也扶着车前的横木欠了欠身,向周亚夫表示答礼。接着,又派人向全军将士传达他的慰问。慰问结束后,汉文帝离开细柳,在回长安的路上,汉文帝的侍从人员都愤愤不平,认为周亚夫对皇帝太无礼了。但是,汉文帝却赞不绝口,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灞上和棘门两个地方的军队,松松垮垮,就跟孩子们闹着玩儿一样。如果敌人来偷袭,不做俘虏才怪呢。像周亚夫这样治军,敌人怎敢侵犯他啊!”过了一个多月,前锋汉军开到北方,匈奴退了兵。防卫长安的三路军队也撤了。汉文帝在这一次视察中,认定周亚夫是个军事人才,就把他提升为中尉(负责京城治安的军事长官)。第二年,汉文帝害了重病。临死的时候,他把太子叫到跟前,特地嘱咐说:“如果将来国家发生动乱,叫周亚夫统率军队,准错不了。”汉文帝死了后,太子刘启即位,就是汉景帝。

本文既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坝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相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周亚夫这种敬业精神是西汉朝廷之大幸,是安内攘外、拯救国家的精神支柱,的确值得敬佩。“细柳”也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

周亚夫虽然严谨有方,但营门挡驾,毕竟令当时的人们吃惊不小。有的认为周亚夫吃了豹子胆,太目无君主;也有人为周亚夫担忧。所幸文帝比较开明,深知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一片苦心,不仅没有责罚他,反倒倍加称赞,誉为“真将军”,其后更“拜亚夫为中尉”,具体负责京师长安的卫戍事务,甚至在临终时还特意嘱咐太子:“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可见,文帝是一位圣明的君主,他对刘礼、徐厉两位将军在工作上玩忽职守,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而对周亚夫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在表赞扬。

重要提示:本站不支持微信或苹果手机充值及下载,为了避免下载出错,请用电脑访问下载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