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资源 >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资源 > 电大资源网《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答案

电大资源网《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答案

最近更新:2020-04-26
500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形考作业四:

一、填空题

1、母女漫游美利坚2、马烽3、我是谁?4、欧阳山5、红色娘子军

6、橡皮人7、残雪8、高行健9、十八岁出门远行10、黑色幽默

" 11、说说唱唱12、红灯记13、梵高14、茡荠庵15、冰心

16、文革17、实验小说18、动物凶猛19、收获20、王安忆

二、单项选择题

1D2C3C4D5C

6B7A8D9C10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ACD4AB5D

四、简答题

1、请简要说明王朔与老舍小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王朔和老舍的小说都以北京的市民生活为题材,语言上也多用市民语言,具有浓重的幽默色彩。但二人的小说由于时代和文化语境的不同,表现出很大的区别,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与老舍相比,王朔与北京的血缘要淡一些,作为新北京的第二代移民,更熟悉以单位为居住特征的大院生活,对北京以胡同为居住特征的市民语言没有老舍谙熟,他更熟悉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话语,用王朔自己的话说是城市流行语。构成王朔语言的幽默色彩的不再上北京市民的日常经验和生活常识,而是把革命战争时期的话语、新中国建设时期的话语、文革语言、当下流行语、以及民间话语杂糅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妙的喜剧效果。另一方面,王朔小说的人物也没有老舍小说中的人物正经,老舍在表现北京市民形象时,总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表现一种辛酸的幽默、痛苦的欢笑。而王朔笔下的人物,是一个个玩世不恭、自我作践的顽主有着鲜明的现代嬉皮士的特征,他们的行为不受任何限制与规约,社会秩序中那些持久的、正统的、老式的一切都受到他们公开的嘲弄他们是一些厚颜无耻的闲人,王朔作品正是通过对道德、理想、正义、人生、意义等下面价值的嘲笑,透露出社会转型期城市青年的精神状态,包含了无限丰富的社会和文化信息。

2、九叶诗人为什么主张诗歌戏剧化,而汪曾祺又反对小说的戏剧化

;“九叶诗派主张诗歌戏剧化,汪曾祺反对小说戏剧化,都与他们的艺术追求与主张密切相关,也是他们艺术探索与创新的表现。诗歌戏剧化九叶诗派提出的实现新诗现代化的主要方案,戏剧化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当时文坛上流行的感伤说教的倾向,其目的在于寻求诗歌表现的客观性和间接性。诗歌戏剧化主张的理论前提,是现代人生日趋丰富复杂,人的意识也充满着更多的冲突,要捕捉表达这种人生现实,单一的感伤抒情或空洞的说教都是无能为力的,因而,必须扩展诗歌的表现方式,让它溶入更多的因素,以求诗歌对人类意识揭示的最大化。总之,诗歌戏剧化的目的是提高诗歌表现复杂生活的能力和诗歌表现生活复杂矛盾的能力。

汪曾祺强调一种单纯、明净的生活,其小说不太注重情节和人物塑造,他小说的主要笔墨都放在风俗人情及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的描写上,重视小说的一种气氛或氛围,形成所谓的抒情小说的风格。而小说的情节的起伏是戏剧性的重要表现,显然同他的追求不一致。另外,戏剧性也包括矛盾和复杂,这也与汪曾祺的单纯明朗相悖。

3新生代诗人(包括后朦胧第三代)都是在朦胧诗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为什么又要打出反朦胧诗的旗号?

新生代主要是指后朦胧诗人和第三代诗人,前者对朦胧诗更多的是继承,后者对朦胧诗更多的是反叛。第三代诗人认为,五四时期把诗从文言文中解放出来的白话诗人算是第一代,文革后把诗从政治工具中解放出来的朦胧诗人算是第二代,而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的诗人便是第三代。他们对朦胧诗的否定,是因为朦胧诗虽然恢复了诗的审美特质,显示了肯定自我的价值观,但是,朦胧诗人只关注人的社会意识,而没能充分表现个体的生命意识,朦胧诗中的自我,只是呈现了他们那一代人对自我价值从失落到寻觅的心路历程,没能体现更为复杂多变的现代人躁动不安的灵魂。因此,他们要与朦胧诗背道而驰,强调民间立场,倡导平民意识,反对文化上的精神贵族,要做诗坛上的嬉皮士和流浪汉。表现出与朦胧诗不同的反英雄、反崇高、反理性、反文化、反抒情、反优美等特征。正是这样一种认识,因此他们要打出反朦胧诗的旗号。

五、分析题

1、请简要说明王安忆小说的创作过程,并重点说明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具有转折意义的几部作品的主要特点。

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是茹志鹃的女儿。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父母一起进入上海。1969年年仅15岁的王安忆到安徽农村插队落户,1972年考取徐州地区文工团,1980年开始创作,成名作是《雨,沙沙沙》。1983年随母亲茹志鹃一起赴美国参加爱荷华写作中心的创作活动,回国后从事专业创作。

王安忆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主要作品是雯雯系列小说,在《雨,沙沙沙》中,王安忆第一次写了一个叫雯雯的女孩子的故事。雯雯系列小说还有《广阔天地的一角》、《69届初中生》等。此外,这时期有名的小说还有《本次列车终点》、《流逝》等,这些小说大多描写的是王安忆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在叙述方式上是一种写实的自我抒发,而且大多表现作者插队落户的知青生活,这时期的王安忆,人们也习惯地把她归入知青作家的行列。1983年王安忆随母亲赴美国参加写作活动,对她的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开始把笔触转向民族文化和自身的文化处境中,这就是1985年的《小鲍庄》的写作。

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主要作品是《小鲍庄》、《大刘庄》和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前者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属于寻根文学的范畴;后者则是从的角度来表现男女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三阶段:90年代的创作。主要作品有《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长恨歌》《我爱比尔》、《香港的情和爱》等。王安忆90年代的创作,在思想上主要表现作者对个人与历史、文化与社会、精神与物质等问题的思考,在艺术上,叙述策略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写实的风格向写虚和写意的叙事风格转变。

王安忆是一位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始终充满活力(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具有丰富潜力的作家。她在一篇名为《面对自己》的演讲词中,这样说 :“我自以为是一个远离一切文学潮流的作家,其实却得了一切文学潮流的好处。 1 97 9年至今,中国文坛经历了从伤痕反思寻根,又从寻根新写实新体验新历史新状态女性文学晚生代“70年代出生的作家群等种种的漫长沿革、

这期间流派蜂涌、主义纷呈、佳作不断、新人辈出,王安忆虽然不属于任何一个文学流派,但她却能一如既往游弋其中,并能频频爆出佳作震动文坛。比如197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雨·沙沙沙》,因其叙述的清纯和美丽首次引起文坛的关注,之后的《本次列车终点》、《69届毕业生》等使她成为知青作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 1 985年,中篇小说《小鲍庄》一炮打响,一时间文坛更是四座皆惊,小说中寓言似的故事,凝固的意象以及登峰造极的白描手法,都使人对这位往日抒情的单纯的女青年刮目相看,而这部作品也由于主题的多义性而成了寻根文学的经典之作。 1 986年以情爱、性爱及婚外恋分别为母题的三个中长篇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的发表,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作者的笔触大胆地伸向了原始的伊甸园的快乐,用女性特有的浪漫和唯美情怀把世间男女的生命本能写到了极致,一时间评论界争论激烈,可以说是毁誉参半,九十年代,王安忆以她独特的文人书写姿态、洁净的精神追求以及形成技巧上的变化多端迎来了她小说创作道路上的又一次重要转机,这时期,她发表的中、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香港的情与爱》、《伤心太平洋》、《长恨歌》、《叔叔的故事》等一系列作品,不但使她本人的写作风格焕然一新,而且为中国文坛展示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的可能性。

2、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否也具有某些先锋的特点?请以作品的具体内容为例加以说明。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后期创作的作品,与前期相比,虽然小说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叙述风格由暴躁变为平静,描写的内容由虚拟的现实逼近生活的真实,以随和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坚毅的内在力量。但是死亡的主题,表现人的生存状态,极端化的小说处理方式仍然是余华小说的特征,如《许三观卖血记》中,人物有名有姓,性格鲜明且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有所发展,类似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手法。小说以寓言式的结构写了一个普通人十次卖血的经历,展现了四十年生活的变迁,和普通人生活的悲剧。但这篇小说仍然残留着先锋小说的实验性的特点,叙述仍然冷漠,主宰人物命运的仍然是一种神秘的超现实的力量,在小说的结构、语言和叙述方式等方面都带有很强的实验特征。在叙事上打破小说原有的叙事规则,无限度地扩展小说表现的自由度,并多以感觉化的叙述代替描写。在语言上追求游戏化的效果,表现出形式主义的特征。在生存探索中突出生存的冷酷残忍,作家往往以冷静、客观、零度情感的方式来表现生存的面目。

具体来说,《许三观卖血记》的艺术探索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叙事的特点。《许三观卖血记》在叙事上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对白。用对白来交代叙事背景、故事情景和结构转换,也用对白来呈现人物的特征、性格和行为,对白成了叙事本身,离开了对白,叙事就不存在了。如十八章开头:许三观对许玉兰说:今年是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大跃进,在炼钢,还有什么?我爷爷、我四叔他们村里的田地都被收回去了,从今往后谁也没有自己的土地了,田地都归国家了,……”显然这里对白是交代小说的背景和故事的情景。再如,当许三观得知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他决心报复许玉兰,报复的方式是不做家务。作品有这样一段对话:

 许三观,家里没有米了,只够晚上吃一顿。这是粮票,这是钱,这是米袋,你

去粮店把米买回来。

许三观说:我不能去买米,我现在什么事都不做了,我一回家就要享受。你

知道什么叫享受吗?就是这样,躺在藤塌里,两只脚架在橙子上……”

许玉兰说:许三观,我正在洗床单,这床单太大了,你帮我揪一把水。

许三观说:不行,我正躺在藤塌里,我的身体才刚刚舒服起来,我要一动就

不舒服啦。

许玉兰说:许三观,你来帮我搬一下箱子,我一个从搬不动它。

许三观说:不行,我正躺在藤塌里享受呢……”

许玉兰说:许三观,吃饭啦。

许三观说:你把饭给我端过来,我就坐在藤塌里吃。

上述对话中,许三观的心理、性格和作为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人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

第二、大量的重复。在作品中大量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完全的重复,像鲁迅的《祝福》中的重复一样。如许三观的三个儿子长大后,城里许多认识许三观的人,在二乐的脸上认出了许三观的鼻子,在三乐的脸上认出了许三观的眼睛,可是在一乐的脸上,他们看不出来自许三观的影响,他们开始在私下议论,他们说一乐这孩子长得一点不象许三观。一乐这孩子嘴巴长得像许玉兰,别的也不象许玉兰。一乐这孩子的妈看来是许玉兰,这孩子的爹是许三观吗?一乐这颗种子是谁播到许玉兰身上去的?会不会是何小勇?一乐的眼睛、一乐的鼻子、还有一乐那一对大耳朵,越长越像何小勇了。这段话在作品中重复了两次,第一次是许三观初次听到,他将信将疑,并把三个儿子找来验明正身。后来又听到后,这段话就像苍蝇在许三观的耳边嗡嗡不停,弄得他心浮气躁,并打许玉兰求证。二是不完全重复,即文字不一定是完全的拷贝,意思上却没有什么不同。如第四章写许玉兰生孩子的故事。三次都重复地写许玉兰大喊大叫,破口大骂。再如我们上面提到的许三观报复许玉兰的方式,而许玉兰发现许三观与林芬芳的事情后,同样以这种方式报复许三观。三是螺旋式重复,即文字上变化不大,意义上却一次比一次深刻,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如许三观六次卖血,首先是为自己娶到喜欢的女人,为积攒家业,为全家吃一顿好的,到后来为救一乐,到卖不出去。这六次卖血,每一次起因、结果不同,内在节奏不同,但六次卖血过程中都有相同的情节和语言的不断的重复。但许三观的苦难一次比一次惨烈,前几次还有一些诙谐,后面却只有凄厉,毫不掩盖。

第三、语言上的特点。《许三观卖血记》的语言典型地体现了余华的风格,即冷酷和残忍,作者以所谓的零度感情来讲述故事,以一种简练、冷静甚至残酷的笔调,形成一种残忍的诙谐和幽默,在令人发笑中让读者体味到苦难和辛酸。如许三观过生日时用嘴给全家人炒菜的情节,看后令人忍俊不禁,可笑过之后,留下的只有深深的苦涩和悲哀。

重要提示:本站不支持微信或苹果手机充值及下载,为了避免下载出错,请用电脑访问下载资源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其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