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与转型》作业(四)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阶级结构:是社会阶级构成、各个阶级的地位以及相互关系的总和,它包括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
2.基础阶级:是指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阶级。
3.非基本阶级:是基本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基层和社会集团。
4.社会秩序:是一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固定化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社会实体、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是社会秩序结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5.社会失秩: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社会规范的缺失或者社会规范有效性的缺失,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从而在社会行为层面表现出混乱状况。
二、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简述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
(1)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取决生产方式;
(2)自然环境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3)生活方式受制于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
(4)社会意识和政治因素也影响生活方式。
2.生活方式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1)直接满足需要的功能;
(2)人口生产功能;
(3)塑造新人的功能;
(4)对生产方式的作用
(5)对社会制度的制约功能。
3.传统生活方式的总体特征有哪些?:
(1)消极依赖自然;
(2)低层次满足;
(3)孤独与单一;
(4)血缘生活关系。
4.简述传统生活方式的社会影响。
(1)使人获得安定感、归属感;
(2)抵制商品经济发展;
(3)人性的压抑;
(4)造成保守而专制的政治。
5.简述中国目前主要阶层的类型。
(1)基本阶层。包括工人阶级中的产业工人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官员阶层、农民阶级中的农业劳动者。
(2)新兴阶层是指伴随改革开放产生的阶层,主要有乡镇企业职工阶层、“三资”企业职工阶层、第三产业职工阶层、企业家阶层。
(3)复新阶层是指在建国初期存在过,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又以阶层的形式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的社会群体,主要有:个体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失业者阶层。
(4)边缘阶层。一是过渡阶层,如大学生、军人等;二是交叉性阶层,如:乡村知识分子、乡村干部等;三边缘性群体,如:游民、食利者、乞丐等。
6.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主要特征。
(1)非身份化。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是身份制结构,主要表现为户籍身份、编制身份和单位身份。改革开放以后身份制朝向户籍身份的非身份化、编制身份的非身份化和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
(2)非行政化。非行政化是指行政级别在阶层分化过程中的轴心地位出现了非轴心化趋势。
(3)非政治化。非政治化即人民在划分阶层,不在以政治标准划分阶层。
7.简述当代中国社会秩序构建的目标。
(1)社会主义社会规范面前人人平等;
(2)社会主义新秩序是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3)社会主义社会秩序结构开放,人们在社会秩序中机会均等;
(4)社会主义新秩序是和谐秩序。
8.社会失秩的表现和危害有哪些?
社会失秩会带来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混乱:
(1)规则、制度之间的冲突与混乱;
(2)社会主体行为失范;
(3)政治伦理秩序的缺乏;
(4)职业角色的失范。
(5)犯罪现象有增无减。
三、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其提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动机。1943年,由美国著名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马斯洛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并分别提出激励措施。其中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称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顶部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可称之为成长型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更进一步的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马斯洛认为各层次需要之间有以下一些关系:
(1)一般来说,这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
(2)这五种需要不是每个人都能满足的,越是靠近顶部的成长型需要,满足的百分比越少。
(3)同一时期,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因为人的行为往往是受多种需要支配的。每一个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2.如何理解社会秩序建设是社会现代化的内在需要。
(1)经济现代化的本质是规范化和制度化;
(2)政治现代化对规范化的内在要求;
(3)文化现代化离不开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