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与转型》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社会转型:是人类社会从一种存在类型向其他存在类型过渡、转变的过程。
2.市民社会:是指个人、团体按照非强制原则和契约的观念进行自主活动,以实现物质利益和社会交往的相对独立于国家的非政治生活领域。
3.计划经济:是以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4.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社会转型的特征有哪些?
(1)社会转型是人类社会的整体性转变过程,其表现为社会不同层面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整体性转变,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道德和组织等层面的变化。
(2)社会转型是人类社会的结构性转变过程。
2.社会转型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根据人们对社会转型采取的社会形态选择,可以将社会转型区分为三种类型:
(1)原发、内源型社会转型;
(2)后发、外源型社会转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转型。
3.简述中国“过渡人”的基本特征。
中国“过渡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过渡人”的突出特征是身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和意义传统。
(2)中国“过渡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传统人和现代人的双重人格。
(3)中国“过渡人”的根本特征是具有“过渡型”的人格,是社会“性格转折的象征”。
4.简述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
(1)其活动主体是个人与团体;
(2)市民社会活动的原则是自主性;
(3)市民社会目的是实现物质利益基础上满足人的交往需要;
(4)它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主社会领域。
5.中国构建市民社会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完善市场体制和规范市场秩序以夯实中国市民社会的基础;
(2)正确处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关系;
(3)注意发挥国家的作用。
6.中国市民社会的特点。
(1)表现出明显的人为性;
(2)浓厚的官方性;
(3)相当程度的依赖性。
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注意哪些主要问题?
(1)经济体制改革要循序渐进,保持社会稳定;
(2)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
(3)经济体制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
(4)经济体制改革应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
三、理解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
1.为什么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的基础?
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的基础,这是因为:
(1)市场经济加速整体性、同质性社会的解体,从而为市民社会的发育、发展创造前提;
(2)市场经济能激活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欲求,并为实现个人或团体的物质利益提供广阔的空间与机会;
(3)市场经济塑造出有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的个人和团体,从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着市民社会的自主性品格。
2.如何理解市民社会有助于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现代性转化?
市民社会有助于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现代性转化;
(1)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将改变社会资源由国家独掌且全面控制的局面,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将冲破同质性社会的束缚,加速社会结构的分化,塑造适于社会需要的新交易主体和利益主体;
(3)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将从制度和观念上真正确立起一个自主独立的社会;
(4)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将有助于改善人文环境。
3.试述东欧各国及俄罗斯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东欧各国及俄罗斯经济转轨危机的重要根源在于“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方式,在于以“自由化”、“私有化”、“西方化”为主要特征的转轨选择。其问题在于:
(1)把经济运行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制度混为一谈;
(2)脱离本国国情,照搬照抄他国经验和模式;
(3)追求自由放任的政策;
(4)没有真正以生产力为标准衡量经济转轨的得失;
(5)对国有财产奉行“一卖了之”的方针;
(6)没有保持社会政治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