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作业 语法部分
一、 举例解释下列名词(10分,每小题2分)
1. 准谓宾动词:所带的动词宾语还失去着动词的基本特征,这样的动词就是准谓宾动词,例如“进行讨论”,其中“进行”就是准谓宾动词,它带的宾语“讨论”不能再带宾语了。
2. 施事主语:表示句子中谓语动词动作行为发出者的词充当的主语就是施事主语,例如“我们研究”中的“我们”就是动词“研究”的动作行为发出者。
3. 无主句:句子成分不一定包含主语或谓语的句子,不依赖上下文也能表示明确完整的意思。例如“下雨了”、“刮大风了”。
4. 核心句法成分:就是构成词组或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语、谓语、带补语或宾语的述语、带定语或状语作修饰语的中心语。例如“我们很认真”,其中“我们”、“很认真”、“认真”都是核心句法成分,“很”不是核心句法成分。
5. 复谓结构:由两个谓词性词语作为直接成分构成的结构,两个直接成分之间没有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关系,可分连动结构和递系结构两种情况。例如“去看看”、“叫他来帮忙”。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语言系统中,最大的语法单位是(句子),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素)。
2.语法单位中,(语素)、(词)、(词组)是静态单位,(句子)是动态单位。
3.现代汉语中的介词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
4.从语法角度划分词类,可以有多方面的依据,一般主要是根据(语法功能)确定词类。
5.“大型、微型、主要”等是(区别词),不是形容词。
6.动作动词可以分为两类,例如“听见”是(非自主动词),“打击”是(自主动词)。
7.单宾动词可进一步分为两类,例如(歌唱)是体宾动词,(加以)是谓宾动词。
8. “科学”兼属(名词)和(形容词),“代表”兼属(名词)和(动词)。
9.疑问句、陈述句等是从句子的(表达)角度划分的,单句和复句是从句子的(结构)划分的。
10.“买东西”是(述宾)词组。
三、判断正误,简要说明理由(20分,每小题2分)
1.“我写字”这个句子有三个语素,他们正好充当了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成分,可见语素也可以充当句子成分。
不对。语素只能充当构词材料,不能充当词组或句子的构成材料,这里三个单位,具有造句功能,是词,只不过在形式上与语素重合了。
2.介词结构一般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的。
正确。介词结构是不自由的词组,主要是修饰动词充当状语,或者做补语,有的也可以作定语,一般不能充当句子。
说明:介词结构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是就其整体情况而言的,当然不排除个别介词结构充当句子的情况,例如“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烈日和暴雨下”。
3.句子不一定都能还原为词组。
正确。句子和词组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单位,比如句子结构有语用上的变化,就无法还原为词组,
例如“怒吼吧,黄河”,不能说这个词组主语在后面,谓语在前面,这不符合汉语词组的结构特点,这是句子层面才能出现的结构。
4.划分汉语的词类,词的形态是一条比较重要的标准。
不对。划分汉语词类,依据的标准是词的语法功能,汉语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依据。
5.“把”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介词功能,不能独立作谓语动词使用。
不对。现代汉语中“把”的主要功能是介词,但还有动词功能,例如“我来把门“。
6.特指问和是非问的区别是,前者常常在句尾使用语气词“吗”,后者使用“呢”。
不对。特指问使用的语气词是“呢”,是非问使用的语气词是“吗”。
7.按照谓语不同的语法性质,“白布两元一尺”是名词谓语句。
不对。这个句子是主谓谓语句,因为“两元一尺”不是个简单的名词,而是主谓词组。按照教材划分的类别,主谓词组充当谓语的单列一类句型。
8.根据主语的语义性质,“墙上挂着一幅画”的主语是受事主语。
不对。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墙上”,是处所主语,句子中的受事成分是宾语。
9.多重复句是指由三个以上的分句构成的句子。
不对。多重复句是根据结构层次划分的,具有两个以上层次的就是多重复句,具有三个分句,不一定具有两个层次,所以不一定就是多重复句。
10.把字句中“把”后面的的宾语成分,可以还原到动词后面去。
不对。把字句中的介词把后面的成分,有些可以还原到动词后面,例如“把敌人消灭了-消灭了敌人”,有的不能还原,例如“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就不能还原为“收拾房间得干干净净”。
四、综合分析应用题(30分,每小题5分)
1. 指出下列主谓句的句型:
① 那件衣服,样式特别新潮。 主谓谓语句
② 过去的一年来我一直在寻找那本书。 动词谓语句
③ 一张桌子四条腿。 名词谓语句
④ 你借给我的那本小说确实非常精彩。 形容词谓语句
⑤ 我刚才看见的那个人其实你也认识。 主谓谓语句
⑥今天早晨我吃的馒头。 名词谓语句
2. 分析下列句子的结构层次,注意歧义句的分析。
① 不适当地 浇水 施肥 会 影响庄稼的生长。(歧义)
1 2 1-2主谓
3 4 5 6
3-4状中偏正,5-6状中偏正
7 8 9 10
7-8状中偏正,9-10述宾
11 12 13 14
11-12联合,13-14定中偏正
不 适当地 浇水 施肥 会 影响庄稼的生长。
1 2 1-2主谓
3 4 5 6
3-4状中偏正,5-6状中偏正
7 8 9 10 11 12
7-8状中偏正,9-10联合,11-12述宾
13 14
13-14定中偏正
② 我 今天 晚上 邀请 老王 看 演出。(递系)
1 2 1-2主谓
3 4 3-4状中偏正
5 6 7 8 5-6定中偏正,7-8复谓关系
9 10 11 12 9-10述宾,11-12述宾
3.用变换分析法分析下面的歧义句
支持的是王厂长
①分析:这个句子有两种意义理解。
A.支持的是王厂长。("支持"和"王厂长"之间是"动作-施事"关系)
B.支持的是王厂长。("支持"和"王厂长"之间是"动作-受事"关系)
②变换分析
A式可以作如下变换,B式不能:
支持的是王厂长 支持我的是王厂长("王厂长支持我")
4. 比较下列句子意思上的异同:
① 你坐火车去,还是坐飞机去? 你坐火车去,或者坐飞机去。
分析:都是选择复句,都是在几个中自由选择一个。区别是,第一句是疑问式选择,第二句是陈述式选择。
② 他也看完了这本书吗? 他也看完了这本书呢。
分析:都说明他看这本书,第一句对是否看完表示疑问,第二句表示惊奇。
③ 我曾经表态支持他。 我已经表态支持他。
分析:都发生过“表态支持他”的动作行为,但第一句着重说明经历过某种动作行为,强调的是过去的行为,不涉及现在的态度,第二句用“已经”强调说明动作行为早就发生完成,至今还是这个态度。
④ 墙上有一幅水彩画。 墙上挂着一幅水彩画。
分析:都指某处有什么东西,第一句表示静态的存在,说明事物的位置,第二句表示动态,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状态,从时间是强调画一直挂着。
⑤我们彻底把敌人消灭了。 敌人彻底被我们消灭了。
分析:句子中的词语的施受关系相同,基本意思一样,但施事和受事位置相反,第一句强调主动性,强调主语对把的对象的处置意味,第二句突出主语的遭遇。
⑥你知道他什么时候来吗? 你知道他什么时候来呢?
分析:第一句是是非问,只要回答“是”或“不”即可,当然也可以具体回答。第二句是特指问,这里是特指时间,要求必须具体回答。
6.给下面的句子填上恰当的虚词
在古时候,人们发现天上(除了)少数几颗星星之外,绝大多数星星在几十年(至)几百年中,互相间的位置没有什么变化。(因此),认为前者是在运动的,(所以)就称之为行星;后者(则)是不运动的,(于是)就称之为恒星。(其实),恒星(也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只不过)是(由于)它们距离地球极其遥远,人们不易察觉罢了。
五、问答题(20分,每小题4分)
1.为什么不能依据形态来划分汉语的词类?应该依据什么划分汉语词类?
第一,汉语没有印欧语那样丰富的形态变化,只有不分词语如动词、形容词有一些形态变化,而且不具有普遍性,因此不能用作划分词类的标准。
第二,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是词的语法功能,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词与词的组合能力,二是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2.词组和句子有什么样的本质差别?
首先,作为备用的静态单位,词组和语境没有关系,而句子则是和一定语境紧密结合的,是一定的人在一定的场合因为一定的目的而用来传递某种信息的。因此同样的内容,词组和句子的意思可能相差很远。例如“严禁吸烟”,作为词组,可以说是泛泛地指禁止吸烟这种行为,而作为句子,比如在加油站、候车室贴着这个标语,则是特指在这个地方不准吸烟,而不是在进行禁烟宣传。其次,正是因为有语境,有上下文的提示,句子中非重要信息内容的结构成分是可以省略的。例如“你什么时候去看电影?”回答一定是“明天”或“后天”或别的什么具体的时间,一般不会说“我明天去看电影”这样的完全句,交际中,我们常见的都是不完全主谓句,无论是询问还是回答。而作为词组,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省略的。可见,句子的结构在一定的语境中是比较灵活的。
第三,句子传递信息,有一定的语气,相应地有一定的语调,而词组作为静态的备用单位,不代表任何观点,不表示任何感情,因此是没有语调
第四,词组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没有具体的内容,而句子的所指是确定的,一定有具体内容,而不仅仅是有意义。具体地说,句子中的名词,都是有指称的,句子中的动词,都是有所叙述的。例如“我们明天在图书馆见面”,如果是词组,其中的“我们”是谁、“明天”是指什么时候(没有时间起点)、“图书馆”是哪个图书馆,其指称都是不明确的,可以说是无所指称。而作为句子,就不一样了,“我们”一定指具体的说话人和听话人、“明天”是指当时说话的第二天,“图书馆”则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那个图书馆。这些隐含的信息,是说听双方都明白的。而作为词组,就没有这样具体的指称内容。
3.为什么说“找个人看看”中的“人”不是兼语?
第一所谓兼语,是指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性成分,与前面的动词构成述宾关系,与后面的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既充当宾语,又充当主语。
第二,兼语说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第一,句子中的一个名词性成分,既然充当了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就不能充当后一个动词的主语,一个成分不能同时充当两个动词的不同的语义角色;
第二,从指称特点看,主语和宾语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汉语中,主语一般要求是定指的,宾语是不定指的,例如“客人”在“客人来了”中是主语,是定指的,在“来客人了”中是宾语,属于不定指信息。定指与不定指,是一对矛盾体,如果说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性成分是兼语,那么,在同一个句子结构中,它既是定指的,又是不定指的,这就互相矛盾了。
因此,这里结构不宜称为兼语结构,而应叫做递系结构,属于复谓结构的一种。
4. “走一趟、吃一碗、用一次”是什么结构?为什么?
这三个词组都是述宾词组。它们的结构特点是一样的,在形式上有一系列平行现象,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例如:
A.吃一碗:吃过一碗/吃了一碗/吃了一碗饭/一碗全吃了/一碗都没吃
B.用一次:用过一次/用了一次/用了一次票/一次全用了/一次都没用
“一碗”的“碗”是物量词,一般公认这样的量词词组在动词后是宾语。“一次”的“次”是动量词,一般认为在动词后是补语。但是从形式上看,“走一趟”、“吃一碗”和“用一次”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而且有一系列平行的现象,既然承认“吃一碗”是述宾结构,那么也得承认“走一趟、用一次”也是述宾结构。
提示:本题也可以认为它们是不同的结构,但是要说明理由。
5.副词应该归实词还是归虚词?谈谈你的看法。
副词应该划归虚词。第一,从语法功能看,副词具有一般虚词的特点,副词虽然可以充当状语,但是不能充当主语、谓语、述语、中心语等核心句法成分,而且能充当补语的只有极个别的词,没有普遍性,与其它实词相比功能明显不同;
第二,从意义上看,副词的意义从总体上看还是十分虚化空灵的,没有实在、具体的词汇意义,无法同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相比,也不如数词、量词、代词的意义实在。
第三,副词同一般虚词一样,大多是黏着的,即不能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