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资源 > 《》资源 > 电大资源网《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答案

电大资源网《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答案2025年春

最近更新:2020-04-13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6分)

1.目前,我国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工业赶超战略。 (×)

2.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发展经济、高效配置资源和公平分配收入。(√)

3.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趋势是综合与分化。(√)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方法主要有(A B C)。

A综合平衡法      B区域分析法           C定量分析法    D定性分析法

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A  B C. D.)。

A.区域性          B.预见性          C.综合性           D.可操作性

3.(  C   ) 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A.进口替代战略    B.出口替代战略   C.工业赶超战略    D. 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4. 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B. C. D. )。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5.区域经济产业政策可分为(   A B D ) 

A产业结构政策   B产业组织政策   C 投资政策   D产业布局政策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2.产业政策

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持、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3.区域投资环境

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企业外部因素的总称。

4.地区形象

是公众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有哪些?

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的特点是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发展农业、矿业产品的出口,来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属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国内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具有很大的脆弱性。

2)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就是利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战略,是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应付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现代工业的一种内向型战略。进口替代战略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国家长期对民族工业的保护,使本国产品质量差,竞争能力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下等,它是一种发展处于低级阶段时所采取的战略。

3)出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是发展面向出口的产品,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农矿产品的出口,并利用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以廉价的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属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片面强调出口替代战略也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如对对国际市场的强烈依赖,等等。

4)工业赶超战略。出口替代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战略的局限性,在于单纯追求工业增长,忽视农业基础,导致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较慢,但也建立起来了完整的工业结构,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出口替代战略是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以经济发展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强调满足人民的生活的基本需求,减少和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主要国家,都采取这种发展战略,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较为完善的发展战略。

2. 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

第一,调节资源配置;

第二,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

第三,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第四,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第五,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

3. 简述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1)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

2)开发自然资源。通过开发自然资源,达到发挥地区优势的目的,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3)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体系的建立和管理,二是生产要素的组织和流通。

4)调节各种经济活动。地方政府调节经济活动,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并通过职能部门贯彻这些命令,达到管理经济活动的目的。

5)做好扶贫工作。

4. 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内涵。

1)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客观反映

2)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形象的扩大和延伸

3)地区形象塑造是区内与区外关系的集中反映

4)地区形象塑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反映

五、论述题(每题24分,共24分)

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实现宏观经济在空间层面上的均衡发展,在依靠市场作用的基础上,还需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即由政府制定各种区域政策,借助行政、经济杠杆调控区域经济运行,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市场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市场机制主要以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体现商品和劳务的成本或效用,在二者存在显著差异的地方,可能会导致资源的配置失误。

2、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平等性

要素分布不平等和现代经济活动的某些内在特点,使得区域均衡发展必须不断地进行资源的空间再配置。然而,在正常的市场调解下,这一过程可能进行得过于缓慢。原因在于,市场是通过调节产业经济活动来特点区域经济的,因而这一过程取决于产业经济的特点,而现代产业经济的四个基本特征都可能会加剧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一是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降低,春劳动力向城镇迁移;二是制造业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对原材料的依赖度渐渐低于对市场的依赖度;三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上升,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只是人口聚集的城市;四是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不复存在,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如仅靠市场调节的缓慢作用来引导和调节资源在产业间和区域间的再配置,只能在产业兴衰的“事后”才能见效,这无疑会在客观上造成繁荣与衰退并存的区域不平等。

3、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市场对区域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解决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但是,在这种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也会产生一种区域累积因果效应,从而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为一旦某些地区由于初始的优势而比别的地区超前发展,那么由于既得优势和聚集经济,这些地区因市场的作用而持续、累积地加速增长。长此以往,即使是平等的产业竞争,也会表现为不平等的区域竞争。因此,市场无力集中支配资源,实现资源的区域合理配置。

重要提示:本站不支持微信或苹果手机充值及下载,为了避免下载出错,请用电脑访问下载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