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作业三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2.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是指在城镇体系中,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增加而减少。(√)224
3.基础设施属于基础产业。(×)4.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
5.电力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一次能源。(× )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A C D )
A.关联性 B.特殊性 C.整体性 D.层次性
2.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划分为(B C D)
A.层级型 B.顺序-规模分布型城 C. 双中心型 D.网络型
3.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C)在城镇体系的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A. 行政原则 B. 交通原则 C.市场原则 D.中心原则
4.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能源生产的( D. )249
A.能源消费量与GDP的比值 B.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
C.能源生产量与GDP的比值 D.能源生产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
5.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A B C D)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城镇体系: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
2、区域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3、区域经济核心区: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
4、区域空间结构:
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理论上可分为三大类:即顺序——规模分布型、双中心型、网络型。
其中顺序——规模分布型是指在城镇体系中,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增加而减少。在顺序——规模分布的城镇体系中,城市的规模越大,城市的个数越少。从个数的分布看,随着规模的减少,个数越来越多,个数的排列如同金字塔,首位城市在塔尖,众多的建制是塔基。因此,又称城市金字塔,或金字塔形分布的城镇体系。
双中心型是指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为双中心城镇体系。在双中心型城镇体系中,两个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两个城市分工合理,相互协作,则可以产生1+1>2的效果,能够更好地带动整个地区城镇体系的发展;相反,如果两个中心城市相互盲目竞争。都搞“大而全”,城市之间必要的经济技术合作也难以开展,那么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和低效率。
2. 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
在“严格限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是由于在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因其特殊的集聚效应和吸引力而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加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生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服从于比较利益原则而不断调整空间布局,先进的生产要素仍然突破充斥行政障碍,不可阻挡地向大城市集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城市具有巨大的魅力,对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居民有着挡不住的诱惑。
3. 简述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征。
基础设施在投资、生产、运营和消费上都有自己的特征:
(1)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
(2)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能够反映时代技术特点
(3)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
(4)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
4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240
(1)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
(2)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4) 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
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
对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的评价。
(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
(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别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
(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
(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