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作业二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
2.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不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
3.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主要有信贷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
4.城市成长力系数是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
5.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A. C. D.)。
A.成本最低 B.环境最优 C. 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益
2(B)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
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宏观调控机制 D. 市场调控机制
3.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两个区域进行贸易的基础是(C.)的地区差异。
A.绝对成本 B.绝对劳动生产率 C. 相对劳动生产率 D. 生产要素禀赋
4.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一书中提出了(C.)。
A.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 B. 要素禀赋理论 C.创新理论 D.人力资本学说
5. 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包括(A B C D)。
A.科技研发合作 B. 技术贸易 C.技术转让 D. 技术援助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区位因素:在特定的点火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2. 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3. 生产要素禀赋: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4要素密集度: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5.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的内容。
答:雁行产业发展形态是立足于后发国家发展的需要,论述了如何接受发达国家传递下来的,技术相对成熟的产业,并且将它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的产品;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第三阶段,产品大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实际上是一种落后国家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实现经济赶超的理论。它经常用于通过扶持幼稚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2. 简述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103
3.简述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
(1)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
(2)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本身要求资本、人口和劳动力等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这种集中过程就表现为通常所说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高。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这是由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所决定的。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中,集中能产生聚集经济效益。聚集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居民和工业的大量集中产生了市场经济。②大规模的本地市场能够减少生产费用。③基础设施可以集中建设并广为分享利用,如交通运输业。④某些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有利于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以满足其进口的需要,也为成品的推销与运输提供方便。⑤同类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资本、劳动力趋于集中,从而为企业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便利。⑥有才能的经营家和企业家的集聚也发展起来。⑦城市集中带来的更广泛的娱乐、社交、和教育设施可以吸引高级管理人员。⑧在大城市,金融与商业机构条件更为优越。⑨企业的集中可以使工商业者面对面地打交道,增进信任,自由交流思想。⑩地理上的集中可以加强企业的创新动机,促进企业的发展。
4. 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科学技术合作。(1)工业贸易合作包括:生产合作、加工贸易合作。(2)资金合作包括:直接投资合作(独资、合资),投资合作(信贷、证券)。(3)劳务合作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咨询业务、旅游业。(4)学技术合作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
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
1. 试论述城市化的内涵与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2.城市化的测度指标包括: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和城市成长力。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2)规模化和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