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资源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资源 > 电大资源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答案

电大资源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答案

最近更新:2020-04-12
607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倾城之恋》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弃妇的故事,是一个弃妇在进行垂死挣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2.在短篇小说《柏子》中,作者讲述的是一个辰河水手与岸边一个做*妇的女人之间男欢女爱的故事。

3.在《骆驼祥子》中,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又老又丑的女儿,名叫虎妞。

4.受契诃夫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震撼,曹禺创作了话剧《日出》。

5.《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烟鹂,对丈夫振保在外嫖*“绝对不疑心到”,因为“她爱他,不为别的,就因为在许多人之中指定了这一个人是她的”。

6.蘩漪为了爱情,甚至不顾尊严,死搅蛮缠地跟踪周萍,下跪哀求周萍,在不得所爱后竟残忍地作出玉石俱焚的举动。

7.曹禺话剧《原野》的创作主要受到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影响。

8.《边城》的故事主要是写茶峒小镇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

9.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故以“老舍”作为他的笔名。

10.鲁迅一生中创作出版了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11.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鲁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

12.《四世同堂》的创作历时五年,第一部《惶惑》和第二部《偷生》创作于抗战期间,第三部《饥荒》创作于赴美讲学期间。

131945年,面对重庆轰动一时的“黄金泄密案”,茅盾经不住话剧演出“爆发性”效应的诱惑,跟风创作了话剧《清明前后》。

14.“海派”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包括有新感觉派之类的先锋前卫的文学,其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其代表性小说《梅雨之夕》的作者是施蛰存。

15.曹禺的五大杰作是《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家》。

16.《日出》的主要人物有交际花陈白露、潘月亭、李石清、顾八奶奶、面首胡四以及洋奴才张乔治等。

17.《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一直沉浸在爱情的游戏中,突然遇到她自以为“生命中的男人”,就收敛自己,一心一意要与他厮守,哪里知道她最多只能是婚姻外的一颗“朱砂痣”。

18.茅盾被誉为“20世纪的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的代表作是《人间喜剧》,这部作品“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

19.被看作是京派小说“鼻祖”的小说家不是沈从文,而是曾参加过语丝社的废名。

20.《鸿鸾禧》中的玉清,比较顺利地出了嫁,但在更年轻的女孩子眼中,她已经是“银幕上最后映出的雪白耀眼的‘完’字”。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段描写出自(C)。

A.《狂人日记》B.《肥皂》

C.《阿Q正传》D.《示众》

2.在40年代初,郭沫若一口气创作了六部历史剧,其中,以“南明”时期为题材的两部作品是(A)。

A.《孔雀胆》和《南冠草》B.《屈原》和《虎符》

C.《蔡文姬》和《武则天》D.《屈原》和《聂嫈》

330年代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潮期,刘西渭的《〈边城〉与〈八骏图〉》以印象主义批评对沈从文以热烈的赞美。刘西渭实际上就是“京派”作家(B)。

A.萧乾B.李健吾

C.林庚D.李广田

4.《骆驼祥子》展示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走向堕落的悲剧一生,凝聚了作者对城市文明病和人性关系的艺术思考和批判性的审视,其作品基调是(A)。

A.写实B.抒情

C.幽默D.讽刺

5.《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的代表作,其主人公曹七巧是(B)。

A.曹公馆的二奶奶B.姜公馆的二奶奶

C.曹公馆的七奶奶D.姜公馆的七奶奶

6.在1928年关于“文学革命”的论争中,茅盾受到批评最多的作品是(B

A.《腐蚀》B.《蚀》

C.《春蚕》D.《虹》

7.沈从文最初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与一个文学刊物直接有关。这个刊物是(D)。

A.《文学月刊》B.《现代》

C.《文学杂志》D.《现代评论》

8.刚上小学的张爱玲曾跟着母亲读《小说月报》,并从此喜欢上老舍的小说。这篇对张爱玲产生影响的老舍小说是(D

A.《猫城记》B.《离婚》

C.《断魂枪》D.《二马》

9.被称为《雷雨》中“最为炫目的一道闪电”和“剧本的灵魂”的人物是(A)。

A.蘩漪B.周萍

C.侍萍D.四凤

10.郭沫若最早发表的诗歌是(D)。

A.《凤凰涅槃》B.《天狗》

C.《死的诱惑》D.《鹭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有1-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BC

2.(ABC)。

3.(ABCD)。

4ABC

5.祁老太爷最喜欢长孙媳妇,是因为她(ABD)。

A.已经给祁家生了儿女,教他老人家有了重孙子孙女

B.既会持家,又懂得规矩,不像二孙媳妇那样闹得荒

C.虽然识字不多,却很有学问,常常能猜到老太爷的心思

D.一家十口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都由她一手操持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要求:内容切题,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

1.“京派”和“海派”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沈从文为什么会对海派有那么大的意见?你自己的看法是什么?(8分)

京派

京派是指30年代前后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的北方城市,集中在京、津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作家群。代表作家有:老舍、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音、凌叔华等。这些人当中有许多是北大、清华等大学里的师生,因此作品的学院派味道很浓,追求古典文化传统、文风古朴典雅。同时,作品带有理想化色彩,返璞归真,描写山水田园和理想王国。更多显示了北京古老文明都市的风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中更讲人情、人性和理想,提倡自然和传统。

海派

海派以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作家刘呐鸥(“新感觉派”小说最初的实践者)、穆时英(被称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施蛰存(将“新感觉派”小说引向深入的作家)和40年代活跃于文坛的被称为“上海都市代言人”的张爱玲为重要代表。他们的作品追求表现现代化大都市现代生活节奏,以更加务实的态度表现当时焦躁不安的人生情绪。更多的借鉴外国现代派小说的表现技巧,注重感觉和印象,运用大量闪动的生活画。注重表现人的心理活动,努力呈现潜意识、性心理乃至变态心理。更多表现了上海的生活情景,表现金钱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影响和扭曲及都市人精神的高度空虚。揭露了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关系。

沈从文认为海派文人对待文学的态度和他们身上诸多的恶劣品质是作文之人最为不该的。文学不应该沦为某些文人手中的谋生工具,而是为人生,为表现美好的自然人性发挥其作用。沈从文虽然身居大都市,但他一直以“乡下人”自居。所谓“乡下人”是一种源自生命基因的独特的情结,既体现了对自然人生的精神归属,又表达了对社会认知的价值尺度。沈从文用“乡下人”的眼光打量文学世界,很快便看到了与他文学理想背道而驰的上海文学。在海派作家的笔下到处漂荡着,浮沉着的是灯红酒绿的奢靡和颠三倒四的颓废以及昏天暗地的精神危机,一切伦理,价值体系都受到冲击和挑战,人性中美好的东西不复存在。这或才是先生发起责难的根本原因。他坚持新文学的健康独立发展,与商业联系太紧,难免会左右文学的发展方向,文学也难以保持其独立性。在我看来,沈从文对海派的批评,透露出他对他理想中的健全的人性与生命形态的一种向往与追求。他醉心的是人性的原生状态,与“自然”相融合的,和谐而又充满活泼的生命力的生命形态。因此对海派文学中充斥的人欲与兽欲,错综混乱的世界及浓郁的商业气息难以认同,心生反感厌恶之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20世纪80年代,人们都肯定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对此,你的意见是什么?

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有无真正的爱情?这曾经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争论双方都有道理。说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主要论据是周朴园的感情自始至终都是虚伪的,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出于虚伪的、自私的目的,当侍萍的出现威胁着他的家庭和利益时,他的怀念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在这时,我主要说明一下另一种意见,周朴园与侍萍之间是有真正的爱情的。同学们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我的意见仅供参考。

我们首先应该肯定,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他之所以怀念侍萍,是一种情感的补偿,也是由于他人生路上有许多的歉疚和不如意。年轻时代的周朴园也曾追求过新思潮,他的身上并不缺乏现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影响。根据剧本的情节,当年周朴园曾同侍萍公开同居三年,生育了两个儿子,这在封建大家庭里无疑是离经叛道的行为。他本来可以成为新旧交替时期的一代新人,可惜他最终没有跨出那一道门槛,抛弃侍萍时又回到了本阶级的阵营,与传统的封建力量达成了和解。这其中当然不排除周朴园个人品质和性格方面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根据剧本的情节线索推想,也可能是环境的恶势力太强大,周朴园虽然为爱情作过一番挣扎,但最终投降了背叛了爱情。剧本中,侍萍向周朴园诉说自己当年被迫离开周家时,不用“你”而说“你们”“你们老太太”,暗示读者背叛侍萍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于周朴园,而是他那个代表着封建传统规范的母亲。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周朴园本人也是封建家庭伦理的受害者。另外,周朴园背离侍萍之后,感情生活似乎已经死灭了,他对蘩漪的问候只是一种义务式的关心,而不是夫妻真情。不仅如此,周朴园在情欲上也自虐,对自己近乎残酷。四凤说,周朴园经常念经吃素,“一身讨厌女人家的”。周朴园为什么要如此禁锢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而惟独对那个已经“死去”的侍萍念念不忘?他的这种怀念、内疚、忏悔在作品中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表现出来。如爱穿那件侍萍绣过花的衬衣,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过生日,无论家搬到哪里都要带上侍萍用过的家具,等等。有人说这一切都是周朴园做给人看的,是虚伪的表现。但数十年如一日,真是虚伪能解释的吗?何况他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难道也是做给人看的?如果没有真情,恐怕难以做到。

承认这一点,对认识周朴园这一艺术形象的意义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并不是把周朴园这一资本家简单化,写成一个类型化的人物,而是通过对他的真情的描写,让读者认识到周朴园这个“吃人的人”实际上在更大范围内也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从而是透过这一形象认识造成这种普遍生存状态的历史因袭和社会制度。这样,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深度。

五、分析题(40分)

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立意新颖独特,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该题不得少于1000字。

1.湘西生活对沈从文有什么影响?《边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沈从文小说的主要贡献是他创造了一个特异的“湘西世界”。他以湘西人、乡下人的视角,来赞美湘西的山水美景、人的淳朴和风俗的古雅。并以这样一个世界来观照、批判、否定他所生活的、他认为是丑恶的都市社会。因此,沈从文的小说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以阶级、阶层的观念分析考察社会不同,他是取地域的、文化的视角,通过两种文化的对峙来表达自己的文学理想。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原始、质朴、健全、和谐的生命形态。他以“对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自居,关注的是未经文明社会污染的边地社会的人生形式,他的小说在灵山秀水、人性淳朴中散发着静观淡泊的人生态度。

沈从文从不讳言他对湘西农村的偏爱,他的小说最引人注目的,是对该地区人情风俗的精致的描绘,着重表现的是对湘西边民的“自在状态”和质朴坚韧的生命本性的赞美。

这种对湘西人情风俗的描写,对自然生存状态的赞美,在《边城》中达到了极致。《边城》描写渡船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以及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时爱上翠翠以致造成悲剧的故事。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和自然景物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典型地代表了沈从文小说的思想艺术风格。

在小说中,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两人相议根据乡俗以赛歌来决定爱情,凭歌声让翠翠选择。天保自知无望,毅然外出,不幸船沉遇难而死。傩送在哀伤中也离家出走。经不住打击的老船夫溘然长逝,只留下孤独的翠翠空守着门前的流水和渡船。小说不仅写到了湘西优美的风景,纯朴的风俗,而且作品中的人无一不是美和善的化身。翠翠温柔、善良、天真、纯洁,对爱情忠贞不二;老船夫侠骨柔肠,乐善好施;船总顺顺慷慨仗义,豪爽大度;天保和傩送,虽然是爱情的对手,但毫无妒嫉怨恨之心,傩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了渡船。天保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也要成全弟弟的爱情。小说虽然写的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但造成悲剧的并不是人性的丑恶或社会的黑暗,而是自然的灾难和人心的善良。在《边城》里没有邪恶,没有贪婪,没有妒嫉,人人都那么和善,那么诚挚,那么自足,豪侠重义,古道热肠。作者之所以要创造这么一个纯美的世界,其目的依然在于文化批判的倾向,作者是用这一纯美的世界来同现实生活的丑陋世界相比照,让人们从湘西美景中认识“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处和目前的堕落处”。

《边城》是一部把湘西风土人情、自然景物和人事命运融为一体的抒情小说。在作品中,作者描写了湘西优美的山水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纯美的文学世界,并以这一世界与都市社会的丑恶相对照,用这种牧歌情调的湘西人生形式,来批判现代都市文明的弊端。沈从文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的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和风俗人情的协调与融合,作者总是用水一般流动的笔致,在诗一般的意境中来展开小说的叙述,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韵味。

沈从文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在于他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他把诗和散文引进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从而大大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和审美功能。在这方面,沈从文的方法是“纯化”,他往往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中,人和自然合二为一,从而塑造出小说的意境。《边城》中自然景致是如此之美,在这种美的自然景致中,人们生活简朴,思想单纯,善良、达观、和谐、融洽,自然与人事和谐地融为一体,其中渗透着作家的情感、回忆、想象,无处不体现着作家的理想和审美追求,并把这种理想与追求同现代都市生活相对照,有着浓郁的田园牧歌情调。

2.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创作有什么影响?试结合《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形象加以分析和说明。

曹七巧是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人公,《金锁记》将张爱玲小说的荒诞与荒凉诠释到了极致。在小说中,曹七巧就像一头困兽,一生都在欲望的牢狱中挣扎。“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几条命。”小说中的这句话是曹七巧一生的写照。

曹七巧是一家麻油店铺的女儿,小家碧玉而嫁给了一个大家庭,成了姜公馆的二奶奶。小家出身,使她在姜公馆中受到叔伯妯娌的鄙夷。她丈夫又是一个患痨病的残废人。在这种环境中,她一方面以下层市民的放肆、尖刻和村俗来开辟自己的生命,在姜公馆到处煽风点火。另一方面又受着情欲的煎熬,与三少爷姜季泽打情骂俏。但姜季泽尽管寻花问柳、荒淫无道,却对由姨太太扶正的嫂子严守礼教,不作染指。这样,曹七巧在煎熬中度过了十年光阴。并且熬死了丈夫、熬死了婆婆,终于在姜公馆中赢得了新的生存地位。从此,她成了黄金的主人,也成了黄金的奴隶。当姜季泽挥霍尽遗产登门请求重叙旧情时,她也感到心旌摇荡,但当季泽劝她卖掉乡下田地,典下季泽的寓所时,她感到自己的金钱被夺去的危险,愤而将季泽赶出家门。对金钱的占有,使七巧成为一个变态自虐而又恣意虐人的虐待狂。儿子长白跟着季泽寻花问柳,七巧为他娶亲,教他抽鸦片,以此把儿子留在身边。她在烟塌中逼长白说出床第秘闻,又向亲朋好友传播,使媳妇抑郁成疾,一病不起。她女儿被她耽误到三十岁才谈恋爱,她却大骂女儿“多半是生米煮成熟饭”,“火烧眉毛,等不及要过门。”尽管女儿因恋爱而戒掉了鸦片,但当女儿的对象上门的时候,却装着不经意间说出女儿抽鸦片的事,从而使女儿的婚事成了泡影。作品精微而刻薄地写出了曹七巧在黄金的枷锁下是如何异化为丧失人性的虐待狂的,她自以为是黄金的主人,实际上是黄金的奴隶,在完成自己的丑恶悲剧中制造着亲人的残酷的悲剧。傅雷在评价《金锁记》时说:“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不得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悲剧变成了丑史,血泪变成了罪状;还有什么比这更悲惨的?”

重要提示:本站不支持微信或苹果手机充值及下载,为了避免下载出错,请用电脑访问下载资源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其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