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资源 > 《心理学》资源 > 电大资源网《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答案

电大资源网《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答案

最近更新:2020-04-12
945

 (第12~15章)

一、1.群体的支持作用、订合同感;2.团结、认知一致性;3.认知态度、情感4.群体、成员;;5.相似性、竞赛;6.维护的职能;7.监督型领导、参与型领导;8.知识与生活技能、生活目标;9.两极性、情境性;10.生理成熟、社会化;11.品德优良型、品德过错型;12.控制作用、调节作用;13.转化、稳定;14.生理原因、社会文化原因;15.专业性、理论、专门的技巧;16.咨询机构、门诊;17.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18.归因心理分析;19.协同活动;20.正确性、行为准则;21.攻击动机

二、BADDCDCABCBDABBCDBCD21.C

三、××××××××××

四、1.集体:是群体群体的高级形式,是实现有意义的共同社会目标、共同的活动目的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共同心理倾向的群体。P266

2.群体规范:就是群体形成以后,为了保障其目标的实现和群体活动的一致性,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以统一成员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这种带有约束性的准则就是群体规范。P271

3.人际交往:就是人们为了互相交流思想、意见、感情等,运用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而实现的沟通。P281

4.心理的年龄特征:就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P286

5.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态度。P293

6.道德与品德: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道德是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品德则是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内容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P303

7.健康的心理:就是在生理机能正常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与其年龄特征相适应,没有异常、缺陷或疾病的表现。P328

8.强迫癖:就是对别人施加压力,强迫别人服从和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P333

9.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与相应的技巧,以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作为沟通形式,对遭到心理困扰而又无法自我排解的人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化解他们思想上的困惑,从而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的一种专门技术。P335

10.学习障碍:就是不能通过听、说、读、写、算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去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现象。P344

11.人际交往障碍:就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程中,彼此由于未能沟通或者缺乏沟通的技能与愿望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心理现象。P346

12.心理卫生:就是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与增强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人的心理疾病发生的技术。P349

13.心理诊断: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和为表现所进行的检查。P352

14.心理置换法:就是教育者在心理上与心理问题的学生互换位置,并以心换心,满腔热情地对他们进行帮助、疏导,以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从而达到帮助他们克服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方法。P354

15.社会强化法:就是引导学生分析自己行为的结果对自身产生的不良作用,使他们正确地分辨是非并改正错误行为的方法。P355

五、

1.答: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的喜爱、好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在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同龄群体,这种形式是青少年获得自尊、支持、关心、爱护等社会化交际能力及学习成人自立的一种方法,做为教师对待非正式群体不应视其为小圈子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消极措施,而应积极加以引导,使它在正式群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P265

2.答:有威信的教师对学生有较强的影响力,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去建立自己的威信: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人师表;关心学生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和知识的不断提高,并有良好的效果;有较好的业务能力,懂得学生的心理和教育规律,讲究教育和教学方法,有较好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不断在思想政治上要求进步,而且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对工作充满乐观而饱满的愉快情绪,遇到困难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镇定,交往中始终保持文明行为和文明语言。P279

3.答:班集体人际交往的基本方式有四种:教师与学生保持赣交往,效果较差;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效果较好;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但也让学生之间保持交往,效果较好;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进所有成员双向交往,效果最好。P281

4.答:社会化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学习知识和生活技能;学习并遵照社会规范行事;树立良好的、积极的生活目标。P285

5.答:少年期学生智力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求知欲强烈。P290

6.答:人们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接受社会道德要求,形成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在此基础上转化为道德动机,通过道德动机选择行为方式,并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引起相应的道德行为。从品德结构中诸因素的作用来看,由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包含了从道德意识形态至道德活动形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体现品德形成的过程。但是,一次性的、不经常的道德行为不能作为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品德形成过程仍需继续进行,即所表现的道德行为还必须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或他人依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作出判断和评价。P306

7.答:教师进行品德教育的常用方法有五种:教育说服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榜样教育法;自我教育法。P320

8.答: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有: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行动盲目;缺乏道德情感,情绪消极多变;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不良的行为习惯。客观原因有:家庭的不良教育和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学校生活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和缺点。P323

9.答:人们通常结合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及社会文化原因等因素综合考察心理健康。P334

六、1P269~P276     2P300~P301     3P353~P357

七、1P353~P356     2P340~P342

重要提示:本站不支持微信或苹果手机充值及下载,为了避免下载出错,请用电脑访问下载资源
《心理学》其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