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资源 > 《简明中国古代史》资源 > 电大资源网《简明中国古代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答案

电大资源网《简明中国古代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答案

最近更新:2020-04-11
130

 【简明中国古代史】形考作业四:

一、空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______大契丹____________

2、辽统治者“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其管制有___北面__官和_____南面____官之分。

3、北宋时发行的纸币叫___交子_________,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公元1115年,_女真______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___大金____________

5、南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大商港是__广州_______泉州__________明州_______

6、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共同推举___铁木真___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____成吉思汗

7、北宋仁宗庆历年间,_毕昇__________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8、宋仁宗年间,以___范仲淹____为首的一批官僚进行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9、南宋袁枢所著___《通鉴纪事本末》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10、清实行的地丁合一制度是为改变___丁税________的征收办法的改革。

11、公元1271年,__忽必烈_________建立元朝。

12、公元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从___南京___迁到北京。

13、公元1689年,清朝与俄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_《尼布楚条约_

14、王小波、李顺起义中,提出了___“均贫富”__的口号。

15、元代__驱口____的身份比佃农还低,可以公开买卖。

161405年—1433年,__郑和____先后其次下西洋。

17、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__张居正_实行了一条鞭法等改革。

18、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___文天祥_________坚决抗元,写下了悲壮的《过零丁洋》诗,流传至今。

19、台湾在元朝时在澎湖设____澎湖巡检司___,管台湾事务。

20、元代__黄道婆__从海南岛回内地家乡,带来了先进的织棉技术和工具。

21、明成祖时,在和黑龙江口特林地方,设置_奴儿干都司___,下辖周围广大地区的一百八十四卫,二十所。

22、“土木之变”后,瓦刺军进围北京,明朝兵部尚书____于谦____主张坚决抵抗,率军击退敌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23、明末天启年间,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形成了__东林____党与____党的斗争。

24、公元1727年,中俄双方签订了__《布连斯奇条约》__条约,1728年,又签__《恰克图条约》__条约;确定了中俄中段边界。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0.5分,共17分)

1、五代十国时期,将幽云16州割给契丹的是(AC)。

A、李克用  B.柴荣  C.石敬瑭  D.石守信

2、建立西夏政权的是(C)族。

A、女真  B.契丹  C.党项  D.回族

3、宋代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是(BC)。

A、周敦颐  B.二程  C.朱熹  D.陆九渊

4、元朝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是(D0).

A、三省  B.尚书省  C.内阁  D.中书省

5、元杂剧最富盛名的作家是(D)。

A、王实甫  B.白朴  C.马致远  D.关汉卿

6、明代土木之变后,率领军民保卫北京的将领是(A)。

A、于谦  B.袁崇焕  C.史可法  D.熊廷弼

7、清代实行闭关政策是在(B)。

A、雍正时期  B.乾隆时期  C.嘉庆时期  D.道光时期

8、明末清楚地思想家中,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是(D)。

A、黄宗羲  B.顾炎武  C.李贽  D.王夫之

9、明朝时,东方最大的商港是(A)。

A、皋州  B.广州  C.明州  D.登州

10、《资治通鉴》一书的体例是(A)。

A、编年体  B.纪传体  C.纪事本末体  D.国别体

11、明朝中后期,最早入侵中国的西方殖民者是(D)。

A、荷兰人  B.英国人  C.西班牙人  D.葡萄牙人

12、清代军机处建立的时期是(A)。

A、雍正时期  B.乾隆时期  C.嘉庆时期  D.康熙时期

13、清代的一部中国最大的丛书是(C)。

A、《丛书集成》  B.《古今图书集成》  C.《四库全书》  D.《永乐大典》

14、五代十国时期,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建立辽王朝的少数民族是(B)。

A、女真  B.契丹  C.蒙古  D.党项

15、北宋户籍中的主户指的是(C)。

A、土著户  B.外来户  C.官户与民户  D.无常产的人

16、公元1120年,送派人与金议和,合力攻辽,灭辽后,燕云16州还宋,岁币转送金,这件事史称(D)。

A、践土之盟  B.澶渊之盟  C.绍兴和议  D.海上之盟

17、公元1125年,金军围攻开封,宋钦宗主张议和,力主抗金的是(A)。

A、李纲  B.寇准  C.张邦昌  D.李邦彦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0.5分,共17分)

18、北宋靖康二年,被金军掠去的北宋二帝是(D)。

A、徽宗、英宗  B.徽宗、高宗  C.英宗、钦宗  D.徽宗、钦宗

19、在“采石之战”中,指挥宋军大败金军的南宋将领是(D)。

A、岳飞  B.韩世忠  C.刘琦  D.虞允文

20、率领南宋军队大败金军,取得郾城大捷的宋将是(C)。

A、吴璘  B.吴蚧  C.岳飞  D.韩世忠

21、金朝末年,山东地区爆发了杨安儿领导的(A)。

A、红袄军  B.红巾军  C.八字军  D.忠义军起义

22、南宋时期流行的纸币除了交子外,主要又有(D)。

A、钱引  B.川引  C.交钞  D.会子

23、中国开始使用指南针于航海是在(B)。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24、中国发明火药是在(A)。

A、唐末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25、北宋编撰的四部大型类书是《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和(B)。

A、《渊鉴类函》  B.《文苑英华》  C.《艺文类聚》  D.《北堂书钞》

26、忽必烈时,重视发展农业,组织编写了一部农书,叫(B)。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桑辑要》  D.《范胜之书》

27、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北方红巾军的领导人是(D)。

A、徐寿辉  B.张士诚  C.方国珍  D.刘福通

28、元代有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极强的佃户,最受压迫,叫(A)。

A、驱口  B.部曲  C.奴客  D.旁户

29、明中叶,在今河北、山东地区爆发了(C)。

A、叶宗留、邓茂七起义  B.刘通、石龙、李原起义

  C.刘六、杨虎起义  D.王聪儿起义

30、明末首先揭开农民大起义序幕的是(A).

A、陕西农民王二起义  B.安塞高迎祥起义

  C.米脂李自成起义  D.张献忠起义

31、公元1644年,判明降清,并为清军打开了入关之门的叛将是(B)。

A、洪承畴  B.吴三桂  C.耿精忠  D.尚之信

32、清代财政经济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在(C)。

A、雍正时期  B.乾隆时期  C.嘉庆时期  D.道光时期

33、清代中国的疆域,北到(B)。

A、库页岛  B.唐努乌梁海  C.葱岭  D.巴尔克什湖

34、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是(D)。

A、《册府元龟》  B.《永乐大典》  C.《四库全书》  D.《古今图书集成》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4分)

1、澶渊之盟

答:宋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和、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围攻定州。宋朝君臣大惊,有的大臣建议真宗南逃,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请真宗北上“亲征”,以鼓士气,打退辽兵。真宗勉强接受这个建议,于十一月率众亲征。这时,辽军以打到了黄河北岸,宋军迎至澶州,与辽军对垒。前军用伏弩射死在阵前视察地形的辽军统帅萧垯览,大挫辽军锐气。宋真宗登上澶州城督战,宋军时期大振。辽方恐惧,有意退兵,于是,双方有意议和。议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纳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匹;宋辽边境维持现状,仍以白河沟为界。史称此议为“澶渊之盟”。

2、猛安谋克

答:这是金朝专门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一种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女真的原始社会时期,猛安、谋克即作为部落和氏族组织而存在。诸部落人民没有其他徭役,全体成年男子都是战士,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应征,兵器干粮自带。部落酋长称孛堇,行军打仗时则称猛安或谋克,是君豪死长官称号。猛安、谋克的人数本无定制,有三百户为一谋克,谋克即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

3、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答:作者是北宋司马光。该书共二百九十四卷,又有考异和目录三十卷。叙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以事系年,详略得当,史料翔实,考证严谨,文笔简洁。以述事论人为主,兼及制度、文化、地理、民族,为一部极好的编年体通史。

4、《文献通考》答:是宋末元初人马端临所撰。该书共三百四十八卷,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嘉定年间,以典章制度为主,收罗较齐全,略古祥今,由以唐中期以后最有价值。共分二十四门,体例仿《通典》。此书与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合称“三通”。

5、郑和下西洋

答:郑和,回族,云南昆阳人,世奉伊斯兰教。

原因:明成祖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招致各国来朝贡。就派郑和出使西洋。

经过:郑和出使西洋,从永乐年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历时28年。郑和带的船队遍访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并且越过了赤道。

意义:一是在世界航海事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二是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三是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

6、郑成功

答:郑成功,福建泉州人,父芝龙,母,日本女翁氏,出生于日本,七岁回国读书。十五岁为南安县学生员。原名森,字大木,唐王甚器重,赐国姓(朱姓),改名成功,人称“国姓爷”。他不肯随父降清,入海抗清,以金门、厦门两岛为基地。郑成功善于治兵,军纪严明,势力日益强大。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率军二万五千人,由金门岛料罗湾出发,二十四日抵达澎湖列岛。四月一日,大队船只齐进台湾鹿耳门,顺利登岸扎营。郑军速即攻克嵌城(今台南),荷兰侵略者退守台湾城(今安平)。四月二十六日,郑成功致书荷兰总督揆一招降,揆一不降,郑军急攻不下,乃筑长围以困之。郑军又在海上屡败荷兰援军。台湾城内无水。揆一无计,于十二月十三日出降。从此郑成功驱逐了荷兰殖民者,为祖国收复了台湾,在台湾督兵,大兴屯田,招集福建、广东人民前来开荒,设官府,兴学校,进一步开发了台湾,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郑成功并死于台湾,终年39岁。

7、郭守敬

答:郭守敬是元代大科学家。他在天文、数学以及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奉命修历,创造了间仪、仰仪和圭表等一系列仪器以助观测。其中的间仪设计很精密,比欧洲的同样仪器早三百年。他根据观测和研究制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确和使用醉酒的历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列举北宋农民起义的大致时间、地点、领导人姓名及纲领口号。

答:北宋东南农民起义:时间是宣和二年(1120年),地点:睽州青溪地区;领导人:方腊。纲领口号“诛朱勔”。

北宋北方农民起义。时间:约在宣和元年(1119年)前;地点:河北、山东一带。领导人:宋江。

2、北宋初年是怎样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答: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君臣总结唐末五代君弱臣强,政权屡更得教训,认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为此,在权、兵、钱、法等几个方面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首先是中央机构设置。在形式上大致沿袭唐朝制度,但实际上省、台、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增设“宰执”、枢密使,和三司。这样将原来集军、政、财权为一身的宰相权力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控制。北宋的监察系统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置谏官。谏官不仅有谏议之责,还常与台官一道弹劾宰执、大臣,使相权进一步受到牵制。

其次,是地方政权机构的设置。将全国分为道、路、州、县。通过监司控制地方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吏。

再次,是完善科举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五是军事制度,取消殿前督点检这个重要的统帅禁军职位。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同时保证对地方的军事优势。

七是在财政与法律方面,保证中央的绝对控制权力。北宋初年,通过上述各种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基本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弊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简述元代行省制度。

答:行省的初义,即将中书省的职权临时在某处行使的意思。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演变成为常设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个行省设丞相一员,平章政事一二员,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贫瘠皆与中书省官相同。全国设十个行省(陕西、甘肃、辽阳、河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

行省的权利很大。凡地方一切民政、财政、军事无所不统领。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在边疆设置行省,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4、明初专制主义统治的加强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首先,在中央制度方面,一是设置中书省和吏、兵、户、刑、;礼、工六部;二是废丞相,设内阁;三是设五府、督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等机构,以管理军事、监察、刑法等事。其次,在地方制度方面。设置省、道、府、县三级制。再次,在军事制度方面,实行卫所制度。将基层制、组织分为卫、所两级形成将不专军,军无私将。军权集于中央。四是普及官学,继续实行科举制,为封建统治培养人才。五是制定《大明律》和颁布《大诰》。用严刑峻法治理民臣。也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手段。

5、列举清前期为巩固、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而进行的重大斗争。

答:清朝初年,为了巩固、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进行下列重大斗争:一是康熙历时八年,平定了波及十数省的三藩之乱。二是统一台湾。康熙任用施琅为水师提督,攻克、收回了台湾。并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管理,还设总兵一员,驻军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二千。康熙收复台湾,完成了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从此,台湾成为我国东南海上的重镇,有利于加强东南沿海的国防,抵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三是平定各少数民族首领的叛乱。平定策妄阿拉布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统一新疆;平息葛尔丹叛乱,统一外蒙古。此外,支持、欢迎土尔扈特部落归国;平定萝卜藏丹叛乱,平定青海。其中,最为艰难的是平定准葛尔部首领叛乱。这场叛乱始于康熙年间,继续于雍正年间,终于乾隆年间,历时达七十余年之久。清朝最终平定了准葛尔叛乱,关系到国家队新疆、青海、西藏、蒙古的统一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6、清朝时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答:清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才去了以下措施。一是在中央制度方面,设内阁。内阁的职务主要是在于票拟,这是内阁权利的集中表现;设军机处,适应对西北用兵的需要,也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与三司(刑部、督察院、大理寺),这些机构分掌各方面的政务;设理藩院,掌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事务,体制同于六部,地位列于工部之上;设内务府,掌管皇家家务。

二是在地方制度上,实行行省制前期共设内地十八省,末年共有二十三省,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总督和巡抚。督抚以下各省均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设布政使,按察使各一人;设道。省下有道,道有道员;设府、县。

三是在边疆地区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统治制度,与内地制度有所不同。在东北地区,设户、礼、兵、刑、工五部,各置侍郎一位长官,分掌盛京财赋、祭祀、、军事、刑狱、工程事务。在内外蒙古地区,军事札萨克制,即盟旗制度。设盟长,由中央任命,后为世袭。在青海设办事大臣一人,驻甘肃西宁府,专掌青海军政。在新疆,设伊犁将军,驻驻惠远城,又设参赞大臣为辅,总理天山南北之路军事、政治、边防。在西藏拉萨设“办事大臣”,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四是兵制。清朝军队主要有八旗军二十余万,和绿营军六十余万。并将其交错分布在京师和各省重镇要地,在全国构成军事控制网,既便于防御和镇压人民发抗,又便于八旗兵监督和控制绿营军。

通过以上措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五、问答题:(1小题6分,234小题7分,共27分)

 

1、试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失败原因。

答:背景:北宋初年,虽然社会比较稳定,可是,社会的各种矛盾也在发展之中。至仁宗时(10221063年)时,社会危机日夜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二、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予苛重,促使阶级矛盾激化。

内容:新法的内容可分为理财,强兵和选拔人才三个方面.

理财方面有:(1)均输法,以路近价廉为原则收购国家需要的物品;(2)市易法,在东京等城市由政府出本钱,收购滞销物资,市场缺货时抛售,以打击投机商人;(3)青苗法,春季借钱给民户,夏秋交还,加收利息两分;(4)募役法,废除轮差服役制度,由政府雇人服役,原来应服役的民户要交免役钱,不服役的也要出助役钱;(5)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税漏税.

强兵方面有:(1)保甲法,把民户编成保甲,每家有两个以上壮丁的,出一人为保丁,进行训练;(2)保马法,令民间养马,愿者免除部分赋税.-i%E8^3p*B*W!g#j

培养和选拔人才方面有:(1)进士科考经义策论,不考诗赋;(2)太学三舍法,太学分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考试合格的升舍,上舍生成绩上等的,不经科举考试,就可以做官;(3)编写《三经新义》,对《诗》,《书》(《尚书》),《周礼》三部典籍重新加以注释,作为太学和州县学的教材。

失败原因:直接原因是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新法代表并不代表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因而,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它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也就随之失败。

2、简述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一条鞭法是张居正改革在经济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一条鞭法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产物,在客观上适应了当时历史的要求,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一些特点。主要内容:一条鞭法把原来按户按丁派役转向按地按丁派役,说明封建国家对户口人丁己控制不住,于是转向地亩。把差役改为雇役也是这个道理。这些都有利于使一部分人相对摆脱封建国家劳役的束缚,反映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一条鞭法以赋税折银和徭役改为代役银的形式出现,这是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一条鞭法的施行只是使一般商人的负担减轻了,因为过去按户、丁派役,卢等是按资产定,现在按地、丁派役,更多地转入地产。而那些少地无地的农民的负担却加重了。既量地又计丁,丁银仍然很重,特别是北方,在商品经济不发达地区,无银可纳;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则多遭受高利贷和商业资本的剥削

3、简述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情况。

答:明中后期,在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江南一些地方,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稀疏出现.苏州有很多以织绸为业的"机户",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工出卖劳动力,计日领取工资维持生活.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房",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机户与机工的关系是一种新的自由雇佣关系。在浙江嘉兴县石门镇的榨油业中,也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记载。在广东韶州、惠州等处的冶铁业中也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方式。在云南的铜矿业中,在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

明代后期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属于未来社会的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萌芽,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了。4

4

4、试述清代地丁合一制度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作用。

答:背景:明末清初几十年的战乱,是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人口疏散,土地荒芜,城市萧条。清廷为此颁布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其中一项就是地丁合一。

内容:就是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旨在改变丁税的征收方法。此法分两部实施。第一步。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决定,一康熙五十年的丁税作为定数,以后新增人丁,不收丁税。把丁税固定下来。第二步是实行地丁合一。此法先在康熙末年开始行之于广东、四川等省,到雍正元年(1723年),以后,相继在各省普遍推行。所谓地丁合一就是摊丁入亩,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亩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税。地银和丁银合一,叫做地丁银。

意义:地丁合一表面上是一种赋税征收方式的改变,但其进步意义和社会影响却是巨大的。改革之后,原来独立的丁税已不存在,而是丁税地起,田多丁税多,田少丁税少。贫民就不必因担心丁税而杀生、逃匿。这对家庭人口增长、国家人口统计都有好处。

重要提示:本站不支持微信或苹果手机充值及下载,为了避免下载出错,请用电脑访问下载资源
《简明中国古代史》其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