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资源 > 《会计案例研究》资源 > 电大资源网《会计案例研究》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答案

电大资源网《会计案例研究》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答案

最近更新:2020-04-11
71

 【会计案例研究】形考作业三:

一、单项案例

案例一:

答案提示:

对于业务A,电梯安装是一项风险较高的业务,且电梯修造合同规定:电梯在调试合格后富华酒店才予以确认,否则富华酒店有权收回已支付的货款,20041228日,富华大酒店开出一张面额为819 000元的转账支票,由电梯生产公司收取并存入银行后,并不意味着电梯公司已取得了该项业务收入,该项业务收入应在富华酒店对电梯验收合格后才予以确认。20041228日就确认收入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也不符合稳健性原则。由于该项业务是在2004年确认的,在2005年度发现,应作如下更改: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800 000

借:应收账款    117 000

  贷:应交税金  136 000

  贷:预收账款    819 000          

对于业务B,由于在该公司与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土地转让合同中有这样的条款:“在土地权证书改户日,房地产开发公司一次性支付给某公司土地转让款1 000 000元,房地产开发公司从土地证书改户日起二年内,在受让的土地上建造商品房,并将商品房经营收益的税后净利的20%归某公司所有。”按收入确认原则,该项业务并不是销售业务,而是一项投资,应作投资的会计处理,更正如下: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 000 000

  贷:资本公积       1 000 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     1 000 000

  贷:无形资产       1 000 000      

对于业务C20041216日,悟道公司发现购入的产品与合同不符,根据合同的有关条款向羽飞公司交涉,要求给予一定的减让,否则要求退货,在双方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1231日,羽飞公司将上述业务做了销售收入处理,这显然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应作如下更正: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00 000

贷:应交税金  17 000

   贷:预收账款  117 000           

对于业务D,羽飞公司委托某商业公司为其代销产品,应当在收到代销公司开出的代销清单后确认收入的实现,在签订了合同后,羽飞公司就作销售处理是不符合收入的确认原则和稳健性原则的,应更正如下:

借:应收账款  234 000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0 000

  贷:应交税金  34 000

同时,按代销商品的成本金额:

借:委托代销商品

  贷:库存商品                   

对于业务E,房地产公司对户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房,收到第一笔价税款1 170 000元并存入银行时,只应确认与第一笔收款相关的收入,不能按全部金额确认收入,应更正如下: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 000 000

借:应收账款          2 340 000

  贷:应交税金         340 000

案例二:

案例提示:

由于天地公司的初始投资额仅有100000元,规模并不大,而且其经营的业务主要是家具的批发与零售,在开业初期,其业务量也不是太大,这一点从其开业一个月发生的业务中就可以看出。就目前天地公司的状况而言,最适合选择的就是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另外,刘通不懂会计,所以在这种核算组织程序下,刘通就很容易通过总账的详细记录了解公司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进而观察其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把握公司的经营状况。

对于天地公司开业一个月的业务可作如下的处理(编制会计分录):

1.借:银行存款     100000

贷:实收资本       100000

2.借:固定资产      2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

3.借:库存商品        70400

贷:银行存款      59840

    应付账款      10560

4.借:银行存款      388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8800

5.借:银行存款      12570

     应收账款      133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5870

6.借:营业费用       2000

贷:银行存款         2000

7.A.借:现金          1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b.借:营业费用       4000

      其他应收款     5000

     贷:现金             9000

8.借:营业费用        543

     贷:银行存款          543

9.借:营业费用        220

     贷:现金               220

10.借:营业费用        137

     贷:现金                 137

11.借:主营业务成本      44600

     贷:库存商品          44600

12.借:主营业务收入      64670

     贷:本年利润          64670

13.借:本年利润        515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44600

         营业费用         6900          

根据天地公司的账簿记录,可以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如下:

                           资产负债表

                        ××××年×月31

           

     

              

    

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

 

   货币资金

 59630

   应付账款

 10560

   应收账款

 13300

     流动负债合计

 10560

   其他应收款

  5000

所有者权益:

 

   存货

 25800

   实收资本

100000

   流动资产合计

103730

   未分配利润

 13170

固定资产

20000

     所有者权益合计

113170

    资产总计

123730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计

123730

                                                 

                                 利润表

                              ××××年×月

             

行次

  本 月 数

一、主营业务收入

 1

  64670

  减:主营业务成本

 2

  44600

二、营业利润

 3

20070

  减:营业费用

 4

   6900

三、利润总额

 5

  13170

 

根据为天地公司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可以看出,经过五月份一个月的经营,天地公司的资产总额由月初的100000元增加到月末的123730元,负债总额增加了10560元,所有者权益总额增加了13170元,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是由于实现了利润13170元所致。由此可见,天地公司在这一个月的经营中,其成绩是肯定的。

二、综合案例

案例一:

1.1999年度与2001年度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在会计处理上有何不同? 

1999年8月出台定于 2000年 1月1日正式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所定义的非货币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为了便于判断,一般以25%作为参照比例,如果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低于25%(含25%)则视为非货币交易,否则视为货币性交易。由此可见,在对非货币交易的判断上,1999年出台的该准则与2000年出台、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是相同的。但在具体会计处理上两者规定有所不同:  

1999年《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已如前述在执行中需判断交易是否实现、是同类非货币交易还是不同类非货币交易。该准则定义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包括待售资产之间的交换、非待售资产之间的交换、同时换入或换出多项资产;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指待售与非待售资产之间的交换。会计处理规定是:(1)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发生补价,支付补价的应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补价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收到补价的应以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为基础确认收益,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扣除补价,加上已确认的收益,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在同类非货币资产交换中,如果同时换入多项资产,应以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入全部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总额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2)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发生补价,支付补价的应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补价后,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收到补价的,应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加上补价后,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不同类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如果交换行为并没有实现交换的最终目的(如换入的资产还需再次进行非货币交易),在交换最终目的实现之前,应按情况(1)处理。  

2001年《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只需判断是否属非货币交易、涉及补价还是不涉及补价。会计处理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交易时,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发生补价,支付补价的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收到补价的,应以如下公式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和应确认的收益: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入账价值-(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应确认的收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如果同时换入了多项资产,应按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总额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2.你认为上市公司在执行1999年《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和2001年《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存在哪些利润操纵的空间?

以诚成文化为例,1999年度实现净利润4921.84万元,其中本次资产置换获得净利润3805.08万元,占公司全年净利润的近80%。巧合的是该公司预期于2000年配股,按当时证券管理法规规定,公司配股必须连续3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10%以上,1997、1998年度净资产收益率(调整前)分别为11.89%和6.9%,因此要保证公司连续3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10%以上,1999年度净资产收益率至少要在11.21%以上方可。如果本次交易收益得到确认,1999年度共实现利润总额4922万元,净资产收益率12.09%;如果本次交易收益不能得到确认,净资产收益率将降至1.66%,公司实际上3年将失去配股的资格。换句话说,上市公司完全有可能依赖与关联公司之间的固有关系,通过资产置换操纵利润。2001年非货币交易准则虽然克服了利用同类非货币交易设法确认利润的可能性,但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为利用上司公司窗口融资,会不惜一切代价付出大量货币,将本来可能是非货币性的交易人为转化为货币性交易,从而避开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制约,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案例二:

1.如何规范大股东的行为?  

在棱光实业重组后的5年间,大股东违反规定的行为绝非鲜见,如果棱光实业能够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规范大股东行为,至少不会落至今日之惨淡局面。  

首先,大股东在董事会、股东大会中的回避问题。上证所《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94条规定,董事会的职权之一是在股东大会授权范围内,决定本公司的担保事项。恒通集团的问题在于相当一批担保根本没有经过董事会讨论,只是由董事长签字就得到法律确认。按照财政部对于关联交易的定义,为大股东的子公司进行担保属于关联交易。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第七章第三节中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就关联交易进行表决时,有利益冲突的当事人,应不参与表决。  

其次,以信息披露约束大股东行为。《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四节规定:上市公司的担保涉及金额占公司最近一次经审计净资产的10%以上时应立即报告上交所并公告。而棱光实业公司1998年为上海恒通置业公司借款进行金额达5000万元的担保,公司1997年报披露的净资产只有2亿元,当然,棱光实业的担保中,的确有一些并未达到10%的要求。从公司1999年6月11日披露的信息看,棱光实业为上海恒通经济发展(集团)公司的担保总金额为1.1亿元,共计11笔。对于这种化整为零、规避信息披露的做法,可考虑更为严格的规定。当然,按照自2000年7月1日起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的规定,或有事项的信息披露就有了更明确的规定。  

再者,从会计制度降低大股东从上市公司“掠夺性开采”的可能性。按照财政部关于《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规定,投资成本超过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按不超过10年期限摊销。棱光实业购买恒通电表,其股权投资差额近8000万元,如果按10年摊入成本,则棱光实业1995年之后的利润将大幅降低,根本不会有配股的可能性。当然,上述规定是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而棱光实业一直将此项金额作为合并价差挂账,没有摊入成本。  

当然,要规范大股东的行为,还可以考虑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加入独立董事,甚至让这些独立董事在一定范围内拥有否决权;把大股东在董事会中的人数加以控制;对拟入主上市公司者,可考虑严格的资质认定,对其将注入的资产进行严格评估,等等。  

2.该案例有哪些教训值得总结?

从该案例来看,大股东仗着上市公司资金多、名声大,到处胡作非为,惹出麻烦了,便往上市公司身上一推。棱光实业的教训值得认真总结。按照财政部的规定,为大股东的子公司进行担保属于关联交易。对关联交易的表决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明确要求“有利益冲突的当事人”应予回避,而棱光实业对大股东的为所欲为几乎毫无约束。再如,上海证券交易所就公司重大担保及重大诉讼未及时披露事宜,对棱光实业进行过“公开谴责”,充分说明上市公司没有以信息披露的规定约束大股东。其次,大股东已经把上市公司要掏空、挖垮了,上市公司还在傻乎乎地与大股东玩“过家家”的游戏。种种迹象表明,恒通集团总裁兼任棱光实业董事长期间,通过一系列不规范的运作,以溢价转让资产、担保、股权质押等方式巧取豪夺。据此,棱光实业可以参照我国《担保法》第三十条规定:“若担保是在保证人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的,保证人可以不承担民事责任”,对大股东的行为进行追究。但棱光实业却直到几千万法人股要拍卖了,才“船到江心去补漏”。第三,我国《公司法》等法律规定,董事会决议必须有过半数董事的签字同意,而恒通集团把持下的棱光实业上千万元的担保贷款,只要法人代表一人左手替右手画押即可,怎能不出问题?因此作为公众公司的上市公司,必须对广大股东负责,像棱光实业那样,一个人的签字左右一家企业兴衰的事情,实在不能再重现了。

重要提示:本站不支持微信或苹果手机充值及下载,为了避免下载出错,请用电脑访问下载资源
《会计案例研究》其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