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资源 > 《汉语专题(1)》资源 > 电大资源网1081《汉语专题(1)》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答案

电大资源网1081《汉语专题(1)》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答案2025年春

最近更新:2020-04-11
226

 【汉语专题(1)】形考作业三: 

语法部分

一、举例解释下列名词(10分,每小题2分)

1.     准谓宾动词

所带的动词宾语还失去着动词的基本特征,这样的动词就是准谓宾动词,例如“进行讨论”,其中“进行”就是准谓宾动词,它带的宾语“讨论”不能再带宾语了。

2.     施事主语

表示句子中谓语动词动作行为发出者的词充当的主语就是施事主语,例如“我们研究”中的“我们”就是动词“研究”的动作行为发出者。

3.     无主句

句子成分不一定包含主语或谓语的句子,不依赖上下文也能表示明确完整的意思。例如“下雨了”、“刮大风了”。

4.     核心句法成分

就是构成词组或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语、谓语、带补语或宾语的述语、带定语或状语作修饰语的中心语。例如“我们很认真”,其中“我们”、“很认真”、“认真”都是核心句法成分,“很”不是核心句法成分。

5.     复谓结构  

由两个谓词性词语作为直接成分构成的结构,两个直接成分之间没有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关系,可分连动结构和递系结构两种情况。例如“去看看”、“叫他来帮忙”。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语言系统中,最大的语法单位是(句子),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素)。

2.语法单位中,(语素)、(词)、(词组)是静态单位,(句子)是动态单位。

3.现代汉语中的介词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

4.从语法角度划分词类,可以有多方面的依据,一般主要是根据(语法功能)确定词类。

5.“大型、微型、主要”等是(区别词),不是形容词。

6.     动作动词可以分为两类,例如“听见”是(非自主动词),“打击”是(自主动词)。

7.     单宾动词可进一步分为两类,例如(歌唱)是体宾动词,(加以)是谓宾动词。

说明:本题可自由填空,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8.     “科学”兼属(名词)和(形容词),“代表”兼属(名词)和(动词)。

9.     疑问句、陈述句等是从句子的(表达)角度划分的,单句和复句是从句子的(结构)划分的。

10.“买东西”是(述宾)词组。

本题解答从总体看都不错。

三、判断正误,简要说明理由(20分,每小题2分)

1.“我写字”这个句子有三个语素,他们正好充当了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成分,可见语素也可以充当句子成分。

不对。语素只能充当构词材料,不能充当词组或句子的构成材料,这里的三个单位,具有造句功能,是词,只不过在形式上与语素重合了。

2.介词结构一般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的。

正确。介词结构是不自由的词组,主要是修饰动词充当状语,或者做补语,有的也可以作定语,一般不能充当句子。

说明:介词结构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是就其整体情况而言的,当然不排除个别介词结构充当句子的情况,例如“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烈日和暴雨下”。

3.句子不一定都能还原为词组。

正确。句子和词组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单位,比如句子结构有语用上的变化,就无法还原为词组,例如“怒吼吧,黄河”,不能说这个词组主语在后面,谓语在前面,这不符合汉语词组的结构特点,这是句子层面才能出现的结构。

4.划分汉语的词类,词的形态是一条比较重要的标准。

不对。划分汉语词类,依据的标准是词的语法功能,汉语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依据。

5.“把”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介词功能,不能独立作谓语动词使用。

不对。现代汉语中“把”的主要功能是介词,但还有动词功能,例如“我来把门“。

6.特指问和是非问的区别是,前者常常在句尾使用语气词“吗”,后者使用“呢”。

不对。特指问使用的语气词是“呢”,是非问使用的语气词是“吗”。

7.按照谓语不同的语法性质,“白布两元一尺”是名词谓语句。

不对。这个句子是主谓谓语句,因为“两元一尺”不是个简单的名词,而是主谓词组。按照教材划分的类别,主谓词组充当谓语的单列一类句型。

8.根据主语的语义性质,“墙上挂着一幅画”的主语是受事主语。

不对。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墙上”,是处所主语,句子中的受事成分是宾语。

9.多重复句是指由三个以上的分句构成的句子。

不对。多重复句是根据结构层次划分的,具有两个以上层次的就是多重复句,具有三个分句,不一定具有两个层次,所以不一定就是多重复句。

10.把字句中“把”后面的的宾语成分,可以还原到动词后面去。

不对。把字句中的介词把后面的成分,有些可以还原到动词后面,例如“把敌人消灭了-消灭了敌人”,有的不能还原,例如“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就不能还原为“收拾房间得干干净净”。

四、综合分析应用题(30分,每小题5分)

1.     指出下列主谓句的句型:

          那件衣服,样式特别新潮。

主谓谓语句

          过去的一年来我一直在寻找那本书。

动词谓语句

          一张桌子四条腿。

名词谓语句

          你借给我的那本小说确实非常精彩。

形容词谓语句

          我刚才看见的那个人其实你也认识。

主谓谓语句

⑥今天早晨我吃的馒头。

名词谓语句

2.     分析下列句子的结构层次,注意歧义句的分析。

 

说明:12主谓  34状中偏正

  56状中偏正  78状中偏正

  910联合  1112述宾

  1314定中偏正

72e000300291f19dbe415f10f687674b.png

说明:12主谓  34状中偏正

  56状中偏正  78状中偏正

  910述宾  1112状中偏正

  1314定中偏正

  1516联合

分析提示:本题是一个歧义句,但是不少同学没有分析出来。

 846b6ce012a1f2e57975a414a590f971.png

说明:12主谓  34状中偏正

  56定中偏正  78复谓结构(递系结构)

  910述宾  1112述宾

3.     用变换分析法分析下面的歧义句

支持的是王厂长

分析:这个句子中名词“王厂长”与动词之间施受关系不明确。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有下面AB两种理解。

A.      支持的是王厂长:“王厂长”和动词之间是施事与动作的关系。

B.      支持的是王厂长:“王厂长”和动词之间是受事与动作的关系。

变换:

A式可以变换为C式,B式不能这样变换:

支持的是王厂长――支持我们的是王厂长

关心的是老母亲――关心我们的是劳母亲

看见的是王志明――看见老师的是王志明

B式可以变换为D式,A式不能这样变换:

支持的是王厂长――我们支持的是王厂长

种植的是向日葵――他们种植的是向日葵

喜欢的是胡萝卜――父亲喜欢的是胡萝卜

说明:变换形成矩阵,要求连原句在内不少于三个句子。

4.     比较下列句子意思上的异同:

          你坐火车去,还是坐飞机去?

你坐火车去,或者坐飞机去。

分析:都是选择复句,都是在几个中自由选择一个。区别是,第一句是疑问式选择,第二句是陈述式选择。

          他也看完了这本书吗?

他也看完了这本书呢。

分析:都说明他看这本书,第一句对是否看完表示疑问,第二句表示惊奇。

          我曾经表态支持他。

  我已经表态支持他。

分析:都发生过“表态支持他”的动作行为,但第一句着重说明经历过某种动作行为,强调的是过去的行为,不涉及现在的态度,第二句用“已经”强调说明动作行为早就发生完成,至今还是这个态度。

          墙上有一幅水彩画。

墙上挂着一幅水彩画。

分析:都指某处有什么东西,第一句表示静态的存在,说明事物的位置,第二句表示动态,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状态,从时间是强调画一直挂着。

⑤我们彻底把敌人消灭了。

  敌人彻底被我们消灭了。

分析:句子中的词语的施受关系相同,基本意思一样,但施事和受事位置相反,第一句强调主动性,强调主语对把的对象的处置意味,第二句突出主语的遭遇。

⑥你知道他什么时候来吗?

  你知道他什么时候来呢?

分析:第一句是是非问,只要回答“是”或“不”即可,当然也可以具体回答。第二句是特指问,这里是特指时间,要求必须具体回答。

6.给下面的句子填上恰当的虚词

在古时候,人们发现天上(除了)少数几颗星星之外,绝大多数星星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中,互相间的位置没有什么变化。­(因此),认为前者是在运动的,(所以)就称之为行星;后者(则)是不运动的,(于是)就称之为恒星。(其实),恒星(也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只不过)是(由于)它们距离地球极其遥远,人们不易察觉罢了。

五、问答题(20分,每小题4分)

1.为什么不能依据形态来划分汉语的词类?应该依据什么划分汉语词类?

第一,汉语没有印欧语那样丰富的形态变化,只有不分词语如动词、形容词有一些形态变化,而且不具有普遍性,因此不能用作划分词类的标准。

第二,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是词的语法功能,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词与词的组合能力,二是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2.词组和句子有什么样的本质差别?

首先,作为备用的静态单位,词组和语境没有关系,而句子则是和一定语境紧密结合的,是一定的人在一定的场合因为一定的目的而用来传递某种信息的。因此同样的内容,词组和句子的意思可能相差很远。例如“严禁吸烟”,作为词组,可以说是泛泛地指禁止吸烟这种行为,而作为句子,比如在加油站、候车室贴着这个标语,则是特指在这个地方不准吸烟,而不是在进行禁烟宣传。

其次,正是因为有语境,有上下文的提示,句子中非重要信息内容的结构成分是可以省略的。例如“你什么时候去看电影?”回答一定是“明天”或“后天”或别的什么具体的时间,一般不会说“我明天去看电影”这样的完全句,交际中,我们常见的都是不完全主谓句,无论是询问还是回答。而作为词组,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省略的。可见,句子的结构在一定的语境中是比较灵活的。

第三,句子传递信息,有一定的语气,相应地有一定的语调,而词组作为静态的备用单位,不代表任何观点,不表示任何感情,因此是没有语调的。

第四,词组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没有具体的内容,而句子的所指是确定的,一定有具体内容,而不仅仅是有意义。具体地说,句子中的名词,都是有指称的,句子中的动词,都是有所叙述的。例如“我们明天在图书馆见面”,如果是词组,其中的“我们”是谁、“明天”是指什么时候(没有时间起点)、“图书馆”是哪个图书馆,其指称都是不明确的,可以说是无所指称。而作为句子,就不一样了,“我们”一定指具体的说话人和听话人、“明天”是指当时说话的第二天,“图书馆”则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那个图书馆。这些隐含的信息,是说听双方都明白的。而作为词组,就没有这样具体的指称内容。

3.为什么说“找个人看看”中的“人”不是兼语?

第一,所谓兼语,是指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性成分,与前面的动词构成述宾关系,与后面的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既充当宾语,又充当主语。

第二,兼语说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第一,句子中的一个名词性成分,既然充当了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就不能充当后一个动词的主语,一个成分不能同时充当两个动词的不同的语义角色;第二,从指称特点看,主语和宾语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汉语中,主语一般要求是定指的,宾语是不定指的,例如“客人”在“客人来了”中是主语,是定指的,在“来客人了”中是宾语,属于不定指信息。定指与不定指,是一对矛盾体,如果说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性成分是兼语,那么,在同一个句子结构中,它既是定指的,又是不定指的,这就互相矛盾了。

因此,这里结构不宜称为兼语结构,而应叫做递系结构,属于复谓结构的一种。

4.      “走一趟、吃一碗、用一次”是什么结构?为什么?

这三个词组都是述宾词组。它们的结构特点是一样的,在形式上有一系列平行现象,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例如:

A.吃一碗:吃过一碗/吃了一碗/吃了一碗饭/一碗全吃了/一碗都没吃

B.用一次:用过一次/用了一次/用了一次票/一次全用了/一次都没用

“一碗”的“碗”是物量词,一般公认这样的量词词组在动词后是宾语。“一次”的“次”是动量词,一般认为在动词后是补语。但是从形式上看,“走一趟”、“吃一碗”和“用一次”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而且有一系列平行的现象,既然承认“吃一碗”是述宾结构,那么也得承认“走一趟、用一次”也是述宾结构。

提示:本题也可以认为它们是不同的结构,但是要说明理由。

5.副词应该归实词还是归虚词?谈谈你的看法。

副词应该划归虚词。第一,从语法功能看,副词具有一般虚词的特点,副词虽然可以充当状语,但是不能充当主语、谓语、述语、中心语等核心句法成分,而且能充当补语的只有极个别的词,没有普遍性,与其它实词相比功能明显不同;

第二,从意义上看,副词的意义从总体上看还是十分虚化空灵的,没有实在、具体的词汇意义,无法同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相比,也不如数词、量词、代词的意义实在。

第三,副词同一般虚词一样,大多是黏着的,即不能单说。

重要提示:本站不支持微信或苹果手机充值及下载,为了避免下载出错,请用电脑访问下载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