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资源 > 《管理学基础》资源 > 电大资源网2064《管理学基础》形考作业1-4答案

电大资源网2064《管理学基础》形考作业1-4答案2025年春

最近更新:2020-04-10
2343

 

第一次作业答案

一、选择题

1-5BCBAC    6-10CBCAB          11-15ABADB      16-20CCACC

21-25BAACC  26-30AABBA      31-35BBBAC      36-37BB

 

二、判断改错

1、错。“法国”改为“德国”

2、错。“静态的协作”改为“动态的协调”

3、错。“交互性”改为“交叉性”

4、错。“企业再造”改为“企业战略”

5、错。“组织及其各种资源”改为“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6、错。“计划”改为“决策”

7、错。“基础”改为“标准”

8、错。“一般管理理论之父”改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9、错。“兴趣的逻辑”改为“情感的逻辑”

10、错。“企业战略管理”改为“企业流程再造”

11、错。“智慧”改为“心智模式”

12、错。“做出决策”改为“达到组织目标”

13、错。“《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改为“《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14、错。“企业作风”改为“企业精神”

15、错。“组织”改为“协调”

16、错。增加“积极的自我控制”

17、错。“也是思想的指南”改为“而不是思想的指南”

18、错。“经营思想”改为“实际绩效”

19、错。“针对性”改为“灵活性”

20、错。“《管理革命》”改为“《管理实践》”

21、错。“预测”改为“预算”

22、对。

23、对。

24、错。“政策的支持”改为“预算的支持”

 

三、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3、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4、计划工作: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5、企业目标: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或宗旨的具体化。企业目标为企业决策指明了方向,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企业经营成效的标准。

6、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考核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的管理方法。

 

四、简答题

1、参考:管理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二重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管理是通过组织生产力、协作劳动,使生产过程联系为一个统一整体所必须的活动,是生产过程的自然需要,这就是管理的自然属性。其次,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督劳动”,是管理执行者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或业务活动目的的一种职能,这就是管理的社会属性。

2、参考:人类社会产生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现为集体协作劳动的形式,而有集体协作劳动的地方就有管理活动。在漫长而重复的管理活动中,管理思想逐步形成。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把各种管理思想加以归纳和总结,就形成了管理理论。人们反过来又运用管理理论去指导管理实践,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且在管理实践中修正和完善管理理论。

3、参考: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三:职工是“社会人”。强调要提高职工积极性,除了金钱刺激,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等社会和心理欲望的满足,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4、参考:现实性原则;关键性原则;定量化原则;协调性原则;权变原则。

5、参考:目标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目标管理是一个民主的、强调职工自我管理的管理制度;目标管理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

6、参考:能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能有助于企业组织机构的改革;能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企业目标;能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减少无效劳动。

 

五、案例分析题

1-4CBBB        5-9ACBAB

 

 

第二次作业答案

一、选择题

    1-5CBCAA    6-10ABCAC       11-15BCBAA  16-20ACADB

    21-25CABCC  26-27AA

二、判断改错

1、错。“经济预测”改为“定性预测”

2、错。“正比例”改为“反方向”

3、错。“定量决策”改为“定性决策”

4、错。“高层领导”改为“中层领导”

5、错。“相对最优化”该位“满意原则”

6、错。“目标性”改为“超前性”

7、错。“成正比关系”改为“成反比关系”

8、对。

9、错。“责权利关系的划分”改为“职工的分工协作关系”

10、错。“必然上的协作关系”改为“形式上的协作关系”

11、错。“生产协作”改为“共同情感”

12、错。“八项”改为“十五项”

13、对。

14、错。“较高”改为“较低”

 

三、名词解释

1、决策: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2、预测:就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知因素,运用人们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对未来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活动过程。

3、决策目标:指在一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条件下,在市场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所预测达到的结果。

4、企业组织结构: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5、集权与分权: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

6、管理幅度: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

7、组织(管理学上的概念):反映一些职位和一些个人之间的关系的网络式结构。

8、授权:指上级把自己的职权(主要是指决策权)授给下属,使下属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

四、简答题

1、参考:应注意:注意预测方法的适用范围;注意预测的经济性;要考虑收集资料的难易程度;对准确度的要求。

2、参考:满意原则;分级原则;集体与个人相结合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整体效用的原则。

3、参考:目标任务原则;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分工协作原则及精干高效原则;适宜的管理幅度原则;统一指挥原则和权力制衡原则;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4、参考:因素分析,包括企业目标、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因素;职能分解与设计,包括基本职能设计、关键职能设计、职能分解、横向协调设计;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包括企业高层权责关系的形式、企业各部门岗位的责权划分;组织运行保障设计,包括管理规范设计、人员配备与训练设计;反馈与修正。

5、参考:事业部的优点:权力下放,有利于高层管理者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的战略问题;各事业部独立核算,能充分发挥部门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事业部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整体效率;便于培训管理人才。

事业部的缺点:管理机构重叠设置,管理人员膨胀,管理费用增加;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容易忽视整体利益;各事业部之间难以协调。

6、参考:主管人员及其下属的素质和能力;工作的性质;工作的类别;管理者及其下属的倾向性;组织沟通的状况;组织环境和组织自身的变化速度。

7、参考:因事设人,视能授权;明确责任;不越级授权;授权适度。

五、案例分析题

1-5DACDA       6-10AACBC

 

 

第三次作业答案

一、选择题

1-5CBBCC    6-10CCBBC       11-15BBDAC      16-20CDCDD

    21-25DCCCC  26-27BA

 

二、判断改错

1、错。“政策水平”改为“心理素质”

2、错。“职务培训”改为“职务轮换”

3、对。

4、错。“管理知识和经验”改为“专业知识”

5、错。“逆向思维法”改为“换位法”

6、对。

7、错。“领导重心所向”改为“领导权力控制的程度”

8、错。“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改为“内容型激励理论”

9、对。

10、错。“领导者的影响力就越小”改为“则领导者的影响力就越大”

11、错。根据归因理论,把失败归于稳定因素会降低以后工作的积极性,归于不稳定因素可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12、对。

 

三、名词解释

1、人员配备:根据组织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2、领导: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

3、领导者素质: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诸内在要素的总和。

4、激励: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

 

四、简答题

1、参考:人员配备的任务:物色合适的人选;促进组织结构功能的有效发挥;充分开发组织人力资源。

    人员配备的原则:经济效益原则;任人唯贤原则;因事择人原则;量才使用原则;程序化、规范化原则。

2、参考: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相应的业务知识和水平;良好的决策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富于创新精神;健康的身体素质。

3、参考:德。包括思想政治、工作作风、社会道德及职业道德水平等;能。包括体能、学识和智能、技能等;勤。包括纪律性、干劲、责任心、主动性等; 绩。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4、参考:培训内容:业务培训;管理理论培训;管理能力培训;交际能力和心理素质培训。

    培训方法:脱产培训;在职培训(职务轮换、临时职务、委以助手职务);其他方法(决策训练、角色扮演、敏感性训练)。

5、参考:领导的权限由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组成。法定权力是组织赋予领导者的岗位权力,具体包括: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奖惩权等;自身影响力是领导者以自身的威信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力量,具体包括:品德、学识、能力、情感等。

6、参考: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方面的知识;能力素质,包括筹划能力、决断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表述能力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7、参考:经营目标调适法;制度规则调适法;心理冲突调适法;正确利用隐性组织的润滑作用;随机处事技巧法(如转移法、不为法、换位法、缓冲法、糊涂法、模糊法)。

8、参考: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将职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五、案例分析题

  1-4DBBB       5-9CCCCA

 

 

第四次作业答案

一、选择题

1-5BBBBA    6-10BDDDA       11-15ABBAB  16-20A

二、判断改错题

1、错。“组织”改为“协调”

2、错。“竞争”改为“战斗”

3、对。

4、错。“理想产品”改为“合格产品”

5、错。将“弹性预算”改为“刚性预算”

6错。今天的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有正面和反面、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性质,冲突对于组织来说,不完全是不利的,而管理的重点应该是减少其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7、对。

8、错。“只有各级管理人员才是控制的主体”改为“各级管理人员及其所属的职能部门是控制的主体”

9、错。“帐面记录”改为“原始记录”

10、错。现代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11错。企业与股东的关系是重要的内部关系

三、名词解释

1、控制:是组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了确保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正偏差等管理活动的统称。

2、前馈控制:指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为避免在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事先采取的措施。

3、产品质量控制:企业为生产合格产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和减少无效劳动而进行的控制工作。

4、工作质量控制: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对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工作进行的水平控制。

5、协调: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6、冲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因在特定问题上目标不一致、看法不相同或意见分歧而产生的相互矛盾、排斥、对抗的一种态势。

7、正式沟通:是按照组织铭文规定的原则、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8、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途径以外的、不受组织层级结构限制的沟通方式。

四、简答题

1、参考: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下属人员的积极参与;适当的授权;层层控制,各司其职。

2、参考:控制工作要具有全局观点;控制工作应面向组织的未来发展;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控制系统应切合主管人员的个别情况;控制工作应有纠正措施。

3、参考:协调的作用:使个人目标愈组织目标一致,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解决冲突,促进协作;提高组织效率。

    协调的原则:目标一致原则;效率原则;责任明确原则;加强沟通原则。

4、参考:冲突可以使对抗双方采取适当方式发泄他们心中的不满,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避免由于长期压抑而可能发生的极端状态;冲突可以使组织内一些平时不被重视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使管理者及早发现并加以解决;冲突可以促进新思想、好建议的产生,从而促进组织变革;组织间的冲突,可以增加组织的内聚力;冲突可以促进联合,以求共同生存。

5、参考:信息沟通障碍产生:沟通方式选择不当;沟通双方在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差异;态度和兴趣障碍;沟通双方的情绪障碍;信息过滤,故意篡改或歪曲事实等。

促进有效沟通的措施:选择适合的沟通方式;善于运用反馈;学会积极倾听;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6、参考:协调组织冲突的对策有以下几种方法:回避。这是解决冲突的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即让冲突双方暂时从冲突中退出或抑制冲突。当冲突微不足道时,或当冲突双方情绪非常激动时,可以采取让双方暂时回避的方法来解决冲突。强制解决。即管理者利用职权强行解决冲突。当你需要对一个事情作出迅速的处理时,或当你的处理方式其他人赞成与否无关紧要时,可以采取强制的办法。在强制解决中,往往以牺牲某一方的利益为代价。妥协。即通过要求冲突各方都作出一定的让步,使问题得到解决。当冲突各方势均力敌时,或当希望就某一问题尽快取得解决办法时,可以采取这种处理方法。树立更高目标。当其中一方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完成目标时,冲突双方可能会进行合作并作出一定让步,为完成更高的目标而统一起来。合作。将冲突各方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进行开诚布公地讨论,搞清楚分歧在哪里,并商量可能的解决办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满足,因此从结果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7、参考:在传统意义上,冲突对组织是不利的,必须加以克服。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人们对冲突的认识有所变化,即组织中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该接纳它。此外,还发现冲突有时能给组织带来好处。直到今天,这种观点发展成为冲突的二重性理论。今天的冲突理论认为,冲突具有正面和反面、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性质;没有冲突的组织将表现为呆滞,对环境变化适应慢和缺乏创新精神,因而绩效也不会是最好的,而存在一定水平的冲突,可以促进组织变革,使组织充满活力,因而绩效水平可以大大提高.基于这种认识,管理者的任务不再是防止和消除冲突,而是管理好冲突,减少其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

 

 

五、案例题

1-5CADCD      6-9BCCCB

重要提示:本站不支持微信或苹果手机充值及下载,为了避免下载出错,请用电脑访问下载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