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资源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资源 > 电大资源网《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答案

电大资源网《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答案

最近更新:2020-04-08
449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考作业二:

一、填空题

1、才能     性质

2、实    

3、诗    

4、道    

5、体裁     才性

6、补假     直寻

7、兴寄     风骨

8、气盛     不平则鸣

9、时    

10、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

二、名词

1、《典论· 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以看出,这里的"",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2、(《文心雕龙》的)神思说:《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他指出想象活动的特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并对它做了非常精彩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更进一步,他阐述志气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即分别是统其关键管其机枢,这实际上是想象活动的始与终,或曰动因和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还充分意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和语言的并非完全相偕的非对应关系,即所谓方其搦管,气倍于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这不仅是作家的才能所决定的,更是由语言的本性所决定的。意翻空言征实总是文学创作中一对永恒的矛盾。《文心雕龙》的许多篇章都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因此可以说,《神思》篇提出的的关系是刘勰创作论的纲。(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刘勰《文心雕龙》选录

(另一种说法)《神思》是《文心雕龙》的创作论的总论。《神思》中的神思是什么意思呢?神思就是心思。心思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所以称之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就是说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神思》讲到了构思的整个过程,从构思前的准备工作,讲到构思时的想象,由想象构成意象,由意象到语言,由语言到声律,再到作品写成后的修改等等。在文思酝酿中,首先必须是使创作者处于虚静的精神状态,然后展开想象活动。想象不受时空的限制,固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样的想象就可以做到神与物游。怎样构思呢?《神思》篇的回答是神与物游。所谓神与物游,就是要对外界的事物作虚静的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与自己的知识、理论和经历结合起来,构成意象,形成文思;但意象必须在文思涌动中用巧言切状的语言,优美感人的文辞表达出来,写成文章。当然在运用语言时,还应改注意声律,写成文章后还要进行必要的修改。最后才能真正创作成功的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3(陈子昂的)“兴寄风骨说: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

4(司空图的)"韵味":指意境的特殊内涵——丰富的审美韵味,这种韵味不是任何一篇诗歌作品都具备的,而是意境作品的特质.司空图提出的这种"韵味",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第一,司空图比钟嵘更加自觉地把""作为论诗的原则和衡量诗的标准.第二,司空图并未停留在提出这一醇美的韵味理论,而是深入探讨这种韵味的具体丰富的内容.

5(司空图的)“四外说:四外说,包含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就是司空图韵味说的具体内容,笼统的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三组,内涵略有不同:韵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

三、单选

1C       2D      3D      4C       5B

四、翻译

1、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钟嵘《诗品序》)

[译文]: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式:一叫"",二叫"",三叫"".(文辞已经完了但意思还有余,"";借物来比喻情志,"";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润色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歌中的最高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的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只用赋的手法,弊病在用意肤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

2、文之难,而诗之尤难……皆在其间矣。

(译文)论文很难,论诗更难。古往今来的说法是很多的,而在下以为先要能辨别诗的味道然后才可以论诗。长江、五岭以南,大多偏嗜酸咸口味的人。至于醋,不是不酸,可仅仅是酸而已;至于盐,不是不咸,仅仅是咸而已。中原的人用以调味、佐餐就不再用了,因为知道它们除酸味咸味之外,缺乏醇美之味。那些岭南的人,习惯了那种口味而不辨美与不美,这是当然的了。诗所包括的六义,讽谕、抑扬、蕴蓄、温雅这些风格都在其中了。

五、问答

1、阐述《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的内涵及其在文论史上的重要意义

答:文以气为主就是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在曹丕看来,正是作家个性的不同才有作家风格的不同。他主张才性一致,性定其才。文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强调文气的不同是因人的天赋禀性不同,故而无法以人力改变。这种看法有很明显的片面性,实际上人的个性形成虽有天赋的因素也有后天人为的因素。但就文章的风格与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来讲,则确是有不可力致的必然性的。文气观点的提出正反映了汉魏之交建安文学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上,向强调作家个性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对这一时期创作特征和新文学思潮的理论概括,表现了与经学时代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标准。曹丕论清楚地反映了建安时代文学创作的基本倾向与美学要求,并对这时的创作特征作了总结和概括。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2、谈谈《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创作灵感的描述。

答:神思的基本特征是无限性。文之思也,共神远矣。故寂然凝虚,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刘勰强调神思的无限性是为了说明创作过程中作者思维活动的灵敏活跃状态。这首先是创作灵感产生的状态。

而创作灵感产生的前提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要求培养酝酿文思首先应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因素而达到全神灌注的状态。刘勰认为,只有这样,作文时心神才能合乎要求地活跃起来,才会产生作为创作过程心理活动的神思。否则,心乱神驰,躁动不宁,想要作文又为诸多杂念琐事所牵扯,只会造成文思运行的滞涩乃至阻塞,以致于根本无法实际产生神思。虚静也就是神思发动和运行的关键要素。

3、试评述钟嵘的自然英旨说。

答: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1)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2)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以直寻为中心的自然英旨说对后代诗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结合陈子昂的创作实践,简析陈子昂《修竹篇序》中所提出的"风骨""寄兴"的内涵和影响.

[解答]:陈子昂登上诗坛后,大力倡导革新,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修竹篇序》就是陈子昂诗歌革新主张的一个纲领.

《修竹篇序》对六朝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了二点尖锐的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即徒具华丽词藻,而匮乏深厚的情志寄托;二是"汉魏风骨,宋晋莫传",即丧失了汉魏诗歌那种以充实的内容为底蕴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震撼力.这可以说是准确地击中了齐梁文坛的要害.同时,从另一角度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文中借评论东方虬《咏物桐》诗而提出的: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就是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他本人的诗歌创作正是以此为宗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应该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抒写了积极进取,怀才不遇的慷慨悲愤,苍凉浑芒,遒劲有力,前两句仿佛写眼前之境,却气冲霄汉,令人思之恢宏.后两句转而为苍凉,而悲郁之中带有不息的热情.既有他反映现实,言语质朴的风骨,也有他纵观古今,无法实现理想的兴寄。要说这首《登幽州台歌》代表了什么,那该是有志之士积极用世的热情与怀才不遇的千古感叹.

5、什么是司空图的韵味说?简析司空图韵味说对钟嵘《诗品》滋味说的继承、发展和深化。

答: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他的韵味说本于钟嵘滋味说,但有发展和深化。第一,钟嵘之建立在有迹可寻的基础上,而司空图所强调的是味外之味,即超越有形迹之味的另一种难以具说,难以言喻的,不是口舌所能感觉得到的,而且要通过人的内心感悟、精神体验来产生一种无形无迹的审美愉悦。第二,司空图并没有停留在提出这一醇美的韵味理论,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韵味的具体丰富的内容。他又提出了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关于诗歌意境特征的论述。前者指对构成意境的具体景象的描写要真切自然,又不流于空泛;后者指由这些景象构成的意境含蓄深远,又有无穷之余味。所谓四外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

重要提示:本站不支持微信或苹果手机充值及下载,为了避免下载出错,请用电脑访问下载资源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其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