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2
一、 解释下列名词
1、文体:文章的体裁、样式。
2、封事:关涉机密政事,防止泄漏,使用皂帛作囊封板,所以叫"封事"。
3、檄文:是诏令的一个附件,多用于征召、晓喻、申讨,属军用文书。
4.箴铭:用于规戒的文章。
5、奏议: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公文。
6、编年体:以时间为经,历史事件为纬的一种编排体裁。
7、诏令:是皇帝写给臣下的书信,命令。
8、箚子:就是札子,用于臣子给皇帝解答某问题。
9、行状:提供给礼官为死者议定谥号或提供史官作立传的资料。
10、骚赋:摹拟《楚辞》而写的赋。
11、文赋:散文化的一种赋体,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推动下产生的。
12、纪传体:集中全面地描写历史人物的一种体裁。
13、骈文:在辞赋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
14、对策:皇帝就某一问题要求臣子回答。
15、颂赞:歌颂赞扬的文章。
16、古赋:骚赋以外的喊赋。
17、墓志铭:为了长久地悼念死者所刻的碑文。
18、记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把某一专题的记录集中起来。
三、解释下列术语
1、 传:传述的意思,传述经文的文义。
2、 正义:也叫"疏",唐人采用的一种注经兼通汉人注解的新方法。
3、 疏:也叫"正义",唐人采用的一种注经兼通汉人注解的新方法。
4、 笺:表识的意思,指读书时有所顿悟用笔标识在一侧。
5、 注:是注释的通称,取义于灌注。
6、 章句:每章之后用韵语写成的"章旨",总括全章大意。
7、 集解: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8、 曰、为、谓之:用来释义的,而且是用来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9、 谓:被释词置前,解释词放后,常以具体解释抽象,以分体解释总体。
10、犹、犹言:一般用于近义词作注,或引申义解释本义。
11、貌、之貌:一般用于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表示某种情貌,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12、读为、读曰:注明音读的,一般用本字注明假借字。
13:之言、之为言、之犹言:一般用音义相同的词语来训释。
14、读如、读若:用来注音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三、给下列古文加标点,并说明黑体字意义,在句中作用或用法。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君"、"臣"、"父"、"子"是名词活动动词,意为"做好国君的本份,做好官员各自的本份,像个父母,像个子女"的意思。
2、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之":助词; "之齐语":名词活用动词,说齐国的语言; "傅":名词作动词,作师傅; "虽日":名词作状语,虽然每日; "谁":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意为"王与谁为善"。
3、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当":动词一般用法,应当; "乃":副词,于是,就; "族":宗族"谢":谢意; "许"赞许。
4、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谢"动词一般用法,推托有病; "说":一般用法,游说; "来":一般用法,到来; "富贵":使动用法,使......富贵; "死":一般用法,死亡; "然":指示代词,这样。
四、给下列各段加上标点,如有错误请分析原因。
1、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
孔子曰:"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3、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五、按姚鼐的分类,下列文章各属于哪一类
1、《孟子》 论辨类; 2、段太尉逸事状 传状类 3、柳子厚墓志铭 碑志类
4、答李翊书 书说类 5、《韩非子》 论辩类 6、滕王阁序 序跋类
7、荆轲赞 颂赞类 8、黄冈竹楼记 杂记类 9、艺文志序 序跋类 10、陋室铭 箴铭类 11、论积贮疏 奏议类 12、赤壁赋 辞赋类 13、祭十二郎文 哀祭类 14、谏逐客书 奏议类 15、送薛存义序 赠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