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2
1、如何理解创造性是决定科学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参考教材P136——137)
不论哪一种科学论文,其创造性是评价论文价值的一个根本标准。因为只有创造性,才能表明科学论文或科学著作在某一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和超越前人的独特贡献。创造性是科学论文灵魂、核心和生命力。科学论文没有创造性,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如果只是重复他人的见解和结论,那就成为介绍性的说明文了。因此,创造性是衡量科学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
因此,写作科学论文之前,一定要首先论证一下你所选择的自然科学课题或社会科学论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即是否是前人研究所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否属于新开拓的领域,前人还没有明确的结论?这样你写的科学论文才有价值。
2、举例说明寓言的鉴赏方法。
寓言的鉴赏方法:
(1)凭借喻体,深入理解本体。鉴赏寓言首先要读懂故事,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
(2)咀嚼故事,领悟喻义。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要深入下去体会和理解本体包含的喻义。
(3)联系生活,思考哲理。理解喻义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独立思考,将从寓言中获得的教育转化成为自己的认识,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例如《孟子》中记载学弈的故事,这则寓言是想通过弈秋教两个学生学下棋的故事说明真正要想学到一点东西,学得好一点就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联系读书的实际,许多家长喜欢择校,但这些都是外因,孩子好学是内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
3、结合实例谈谈怎样阅读自然科学论文。(参考教材P146——151)
(1)具备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和修养;
(2)在科学史的背景中进行科学的解读;
(3)注重科学精神的提取。
根据教材以上三点内容,结合实例适当展开论述。
4、选择文本阅读方式的原则是什么?
我们要根据具体阅读的不同需要、目的,来选择不同的文本阅读方式。如吟咏背诵法、对症下药法适宜于打基础,看序文目录法、泛读法、探险航行法等适宜于浏览,触类旁通法、读结论法、冷却法、跳读比较法、探查法等适宜于专业性阅读,日记法、逻辑的和体验的方法适宜于研究性阅读。这里没有僵化的条条和格局,阅读方式要因人因时因景而异。
5、举例说明寓言的基本特征。(参考教材P124)
教材P124“寓言的定义”下的一段。
二、阅读题
1、阅读席慕容的散文《燕子》并回答问题:
作者背景:席慕容(1943—),蒙古族人。台湾女诗人、画家。
(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文章以燕子作为结构文章的线索,作为自己心声的代言人,将郁结胸中多年、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含蓄地表达出来,抒发了作者思乡、怀乡的复杂情感。
(2)文章前部分举父亲例子的作用是什么?开头这段描写,实际上是在拓展文章主题思想的历史深度,思乡、怀乡是几代人的事。通过父亲例子的铺垫,在“乡愁”上,父女俩不仅完成了沟通并发生了感情上的共鸣,而且与后面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成了“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又化为凯儿香香软软的唇间不成腔调的儿语,这样,由外婆到父亲到我和慈儿、凯儿,一根思想情感的红线贯穿了整整几代人,“乡愁”成了解不开、剪不断、渗透人们血液的一种深厚的情结!
(3)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
大量地使用了描写手法,如对话描写(父亲同作者谈论《送别》歌词),自然环境描写(作者领着儿子在石门乡间散步),心理描写(作者对燕子的触电感觉),行动描写(作者牵着、抱着孩子、当得知“燕子”是“乌秋”时的反应)等。同时还使用了“寓情于事”(情感渗透到从头至尾的叙事)、“寓情于理(结尾那充满情感的议论)的抒情方法。文中还有说明手法的运用。(对燕子状“乌秋”鸟的说明)
2、解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写作背景:朱自清,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5年到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这篇作品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期,这时朱自清思想十分苦闷,他不满现实但又看不到出路。
(1)文章主要表达了一个什么思想感情?
有以下4种理解:(自己选择一种)
A.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b、全文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c、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
d、表现了20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2)举例说明文章写作特点。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步移景换、缘情写景;声色俱备、历历如画;幽丽静穆、节奏和谐、清新朴实;通感、移觉;文中的成串比喻;叠字。
例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章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章因情而起,是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后又回到家中。从情到景,复又归情。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
又如,文中的成串比喻: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再如,叠字的运用:“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 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挨着、“静静地”泻、“重重”围住等。
(3)结合本文,谈谈散文的最主要的特点。
从看似散乱的情景片断中勾勒出辐射于全文的神韵,也就是“形散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