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资源 >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资源 > 电大资源网1248《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答案

电大资源网1248《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答案

最近更新:2020-04-06
1390

 作业3

结合所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撰写一篇专业论文,题目如下(自选其一,也可以自拟题目。但是,所选论文题目须结合第十章至第十三章的理论)

1、公共部门实施有效激励的途径2、双因素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P289

3、浅论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P2574、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P231-235

5、试论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根据所选论文题目,撰写一篇不低于2000字的论文

浅谈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代一代帝王将相在维护自己的统治与利益的同时,逐步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用人艺术。归纳起来,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千百年来被视为用人要则。几乎是用人之道的金科玉律,成了一个千古不变的信条。这既是一种封建观念的沉淀,也是中国人之文化的体现。特别是用人不疑,之所以作为一种古代用人准则而今天还在谈论,甚至至今还闪耀着睿智的光芒,是因为有很多成功的用人事例流传下来。如唐太宗认为,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将人君的推心待士作为驱驾英才的重要条件。基于这种认识,唐太宗对待臣下的态度,能够做到事臣如礼。对臣下提出的良谋高策,尽量做到言听计从。对于那些敢于进谏的官员,唐太宗也多加鼓励,从谏如流。在唐太宗的鼓励下,不少官吏敢于犯颜直谏,直陈朝政得失,对维护唐王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唐太宗本人也成为开明皇帝而流传千古。

      第二,知人善任,唯才是举。要想真正选好人、用好人就必须做到知人与识人。有知人之明,方能用人之才。用人之才,方能人尽其才。人尽其才,方能事业兴旺。三国时期的刘邵根据古代的圣王贤君的用人之道,明确地提出了人才不同,能各有异,必须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的用人准则。这里的就是审视人才特长所宜,审度人才能力大小,然后根据人才的不同专长委以不同的事任,做到人尽其才。若用人不审专长就会造成才非所宜的人才浪费。刘邵还提出,在用人的时候,不仅要位人以才,使才宜其位,而且还应注意授官以能,使能当其职。三国时期的刘备,在未得诸葛亮出山之前,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干猛将,却是屡打败仗,而自请诸葛亮出山后,却是捷报频传,令当时强大无比的曹操都刮目相看。以致刘备感慨备得军师,如鱼得水,这就是知人善任的明显例证。

      知人善用的前提是必须有人可识,有人可任,否则这一用人举措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招才寻才供选择,古人提出并实践了喂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为了招揽人才,在他所颁发的《求贤令》中明确提出名扬仄陋,唯才是举。在古代,有为的君王还意识到唯才是举不仅要外举不避嫌,而且看重其才兼文武两器

      第三,礼法并重,德治仁政。在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均对法以及法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关系,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最主要的思想是礼治法治。礼包括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和礼仪上的规定两个方面。儒家在对周礼进行不同形式的继承和改造时经历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个阶段。孔子强调以仁入礼,孟子则倡导仁政,前者突出了礼的论理性和强制性,后者强调使礼成为国家意志的表现,但他们都强调的是礼的内在精神,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因而其强调礼的外在规范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倡导礼法并重。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政治的好坏、社会的治乱直接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德治仁政始终是古代中国人所企盼的理想目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德治与法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第四,赏罚分明,恩威并施。它是古代君王用以激励官吏的常用手段,它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强化人的责任感,从而用好、管好人具有重要意义。古代的韩非对赏罚的论述正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是最具特色的,他从人性好利恶害出发,得出结论: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在此基础上,韩非进一步分析了人们的不同欲求。强调人不仅会求利、求赏,以满足生存;而且还要求名、求誉,以满足自尊。就此,他明确提出了赏誉同轨,非诛俱行的激励方式,以提醒领导者,实施赏罚时应该特别注意在给予奖赏的同时也授予相应的荣誉;在进行惩罚的同时也应加之相应的恶名,以达到强化激励的效果。

    许多学者认为,传统用人的恩威并施实质上是一种家长式领导,它包含两方面的行为类型:立威与施恩。在立威方面,家长式领导表现出4种典型行为,包括专权作风、贬损部属能力、形象整饰与教诲行为,部属相应会表现出个别照顾与维持面子,部属相应表现出顺从行为、服从行为、敬畏行为与羞愧行为;在施恩方面,家长式领导会表现出个别照顾与维持面子,部属相应表现出感恩与图报行为。今天,对立威与施恩我们应赋予其新的内容,即要重视人的利益需求。利益的存在不仅是物质的、经济的利益,还是政治的利益,社会的利益,还包括心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构成的各种利益。利益结构着社会,利益连接着人。因此重视人的正当利益需求,就是对人的最大关心,是以感情激励人。

     第五,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已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古代用人及管理的又一成功要则。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品质,领导者只有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领导者的带头作用就是无声的命令。中国古代把修身看成是同奇家、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是非常深刻的人事管理思想。

      第六,扬长避短、不求全责任。世上之人,各有所长,也皆有其短,兼收并储,天下都是可用之人。辩证唯物主义也告诉我们,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本领是有限的,要做好一切事情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在中国历史上,用人扬长避短、不求全责任就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三国时期的刘备,尽管诸葛亮有清高、张飞有鲁莽、关羽有刚愎自用等各自不足的一面,但他却没有对这几个人求全责备,而是创就自己的帝业中,对关羽、张飞用其刚,对诸葛亮则用其谋,扬长避短,恰到好处。唐太宗也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全才,只要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掩其所短,就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唐太宗分别用房玄龄善谋、杜如梅能断之长,使二人相互配合,辅佐自己,对创建大唐盛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创造了很多新的用人理念,但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仍是我们最有利,最依赖的用人向导。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国家的管理中,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重要提示:本站不支持微信或苹果手机充值及下载,为了避免下载出错,请用电脑访问下载资源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其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