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资源 > 《城市管理学》资源 > 电大资源网《城市管理学》形考作业三

电大资源网《城市管理学》形考作业三2025年春

最近更新:2020-04-06
1230

 。对所在地区环境管理(或者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土地使用、经济管理、社区管理、

流动人口管理、城中村管理等)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调查,并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调查

报告。

关于  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方式:

调查目的:

本题是一道综合考察题。

 

首先,同学们要认真审题。

本题要求同学们写一篇调查报告,字数在1000字左右。

 

其次,弄清楚调查报告的写法:

调查报告又叫调查研究报告,应该说后者是它更准确的名称。因为它不仅是调查的产物,

更是研究的产物。调查报告主要功能是搜集情况,并通过对调查所得情况的深入研究,提出

一定的见解。因此调查报告是根据某一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对某一事务或某

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后,将这些调查和分析的结果系统地、

如实地整理成书面文字的一种文体。其结构包括:

1.标题:

调查报告的标题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类。

1)单标题,就是一个标题。其中又有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两种。

公文标题为事由+文种构成,如《浙江省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文章

式标题,如《××市的校办企业》;其二是标明作者通过调查所得到的观点的标题,如《调

整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投入》。

2)所谓双标题,就是两个标题,即一个正题、一个副题。如《为了造福子孙后代--

××县封山育林调查报告》。

本题只需要同学们加入事由即可。

2.导语:

导语又称引言。它是调查报告的前言,简洁明了地介绍有关调查的情况,或提出全文的

引子,为正文写作做好铺垫。

常见的导语有:简介式导语。对调查的课题、对象、时间、地点、方式、经过等作简

明的介绍;概括式导语。对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和分

析的结论等)作概括的说明;交代式导语。即对课题产生的由来作简明的介绍和说明。

3.正文:

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体。它对调查得来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进行叙述,对所做出的分析、

综合进行议论,对调查研究的结果和结论进行说明。正文的结构有不同的框架。根据逻辑

关系安排材料的框架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这三种结构,以纵横式结构常

为人们采用。按照内容表达的层次组成的框架有:情况--成果--问题--建议式结构,

多用于反映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成果--具体做法--经验式结构,多用于介绍经验的调查

报告;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式结构,多用于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事件过程事件

性质结论处理意见式结构,多用于揭示案件是非的调查报告。

4.结尾:

结尾的内容大多是调查者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

调查报告的结尾方式主要有补充式、深化式、建议式、激发式等。

5.落款:

调查报告的落款要写明调查者的单位名称和个人姓名,以及完稿时间。如果标题下面已

注明调查者,则落款时可省略。

 

最后,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调查时间应是一个时间段,一天的时间要调查出结果是不太实际的。

2调查地点如实填写,要详尽一些,而且要是可能实现的地方,最好是你平时生活

或工作的地方。

3调查方式主要是指你是通过问卷、谈话等哪一种方式进行的调查。

4调查目的是指的本调查报告的主题。

5.内容应是涉及环境管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土地使用、经济管理、社区管理、

流动人口管理、城中村管理等知识点中的一个当中的一个方面。

附一篇调查报告:

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现状的调查报告

 德清县雷甸中学 仲跃华 

内容摘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应用现代教育资源开展并实现信息技

术与学科整合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一条

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充分说明利用现代技术于教学

过程中,是教学改革的突出特征,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如今,现代技术已广泛应用

于教学活动之中,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

发展,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实现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这方面的得失,总结经验,更好地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利用好

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每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调查分析

 

一、调查背景及调查目的:

调查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语文教学,传统语

文教学模式也渐被淘汰,语文课也变得趣味盎然、多姿多彩。笔者在感叹语文教学今非昔比

的同时,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教学是否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到

本领?针对这一现状,本人开展了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调查。

调查目的: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本身

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介入,将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尽快实现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在农村初

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如何?教师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才能提高应用的

有效性?本人通过走访调查等形式,试图了解目前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情

况,探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策略,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提高教师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二、调查时间与对象:

1.调查时间:20069-20076

2.调查对象:德清县雷甸中学一线语文教师

1:本次调老师年龄段分布情况:

年龄段分布

 22-30 31-4041-55

所占比例

77%  13%10%

三、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交谈、听课等形式。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2

问题:

答案选择情况

你学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课程吗?

58%

一点40%

没有2%

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计算机吗

35%

不是65%

 

你对办公软件能熟练运用吗?

38%

不能62%

 

 3

 经常使用

偶尔使用

28%

 72%

公开课或评职称

 日常的教学

74%

 26%

 从平时的调查和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发现:

1、中老年教师的使用情况: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由于部分中老年教师没有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或培训时间较少,加

上平时工作中嫌麻烦、不愿动手制作课件及搜集有关信息技术的资料。于是,在课堂上不用

或极少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2、青年教师的使用情况:

大部分青年教师,因为受过正统的培训,有比较熟练的信息操作技术,加之接受新知识、

新信息比较快,平时还有上公开课的任务,多种情况下都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工

作效率。所以,信息技术在青年教师中使用率还不错。

总的来说,不足30%的语文教师经常使用信息技术,74%的教师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公

开课、评职称时)才使用。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教学情况又如何呢?在调查中本人

了解到,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表现在:

1、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容量大,密度高。繁富

的内容向学生的眼球纷至沓来,结果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听得稀里糊涂,想得混乱不清,课

后一问,也是一片模糊的印象。信息过多,学生的收获很少,导致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2、教师应用技术水平较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

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造成学生瞪着

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

的信息材料很少。

3、学校设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农村中学的多媒体教室比较少,往往需要教师提前几天

排队登记,而且多媒体教室还是由教师单机操作,教室设施不配套。

出现以上问题,本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硬件投入还不足。

目前学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能够及时征订部分硬、软件,增加学校电教室的资料,

但硬件的投入还不足。在农村中学,只有16%的学校每个教室有一台电视机。如何使用这些

现代教育技术却缺乏相应的指导。第一次调查结果表明,教学资源库的使用率只有15%70%

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使用频率一般。而第二次调查中也只有28%的使用率。

2、教学理念相对滞后。许多教师在课前按照教学内容把自己认识问题的思路提前设想

出来,并将资料好,等上课时再根据情况来选择。尽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

法陈旧,创新的少、重复的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不少教师受

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的影响,现代教育意识不强,还是习惯于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部分

教师有厌烦心理,认为在使用信息技术授课时,要准备好使用的媒体,较为麻烦,还可能出

现解决不好的问题,不如粉笔加课本省力。

调查结果,68%的教师常用图片形式的教学资源,71%的教师经常使用文本,只有32%

教师常用多媒体教学,接受访谈的很多教师反应,多媒体教学大多数在上公开课时使用。

3、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局限在教师中使用,很少让学生使用。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在

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提供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力的培

养与发展。

4、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倒置。一些年轻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制作课件上,

既费时费劲,效果还不理想。

五、对策: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根据前面的调查与分析,本人

提出如下建议:

1、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手段。合理运用信息技

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制作高水平的课堂辅助课件。而迈出这一步的前提就是

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手段。例如:PowerpointFlash

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讲解多媒体课《智取生辰纲》一课时,金毅老师把从网上下载的大量图

片,进行处理,保留其中有用的部分,去掉那些与课文无关的内容,来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教师应结合信息技术特点,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

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决定了

教师在备课时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要与此相适应,不能停留在传统意义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这

个教学目标的设置,既要以在教学大纲精神的指导下,去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牢固地掌握

教学内容为基础,又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动学习。

3、教师应选择与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相适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一节课上得是

否优秀,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其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密

切相关的。这就决定了这种方式的教学应该是以导学为主的,教师只是在做指导性的工作。

例如,在杨水荣老师《湖心亭看雪》这节网络课中,教师所要做的只是抛出几个有难度梯度

的问题来,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并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而是要放手让学生自

己去动脑筋寻找答案。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对知识的

掌握更直观,更牢固。

4、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重点及教学环节,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活动是引导性的,是抛砖引玉式的,教师工作的一大部

分是制作高质量的、利于教学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件。可以说,这是运用信

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活动。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搜集大量素材。

对于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来说,备课这一教学环节显得尤

为重要,因为课件中的绝大部分资料都是在这一阶段积累和搜集起来的。我们可以利用网络

的优势,通过网络来搜寻与课上内容有关的尽可能多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等,以便于全

方位刺激学生,促进他们积极学习。特别是在一些写景文章的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更

是显示出她特有的优势,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例如在讲《醉翁亭记》时,程

老师利用网络环境下载了相关的图片、声音等信息,运用多种手段美化课件,在美的享

受中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好效果。

整理加工素材。

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起来的素材可以说是杂乱无章的,在搜集了尽可能全面的素材后,我

们还要对其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整理工作,把它们按照课内、课外、文字、图片等进行细致的

分类,为下一步课件的制作做充分的准备。在建立了明确的素材库后,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

要将所有的素材串联起来,做这项工作之前,在教师的头脑中首先要有一个科学而合理的框

架,它应该是纵横交错,可以实现多种交互的,应该是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学习要求的。

同时在分门别类时,要注意层次分明、循序渐进,避免内容丛杂,汪洋大海,了学生,

了学生。

现代信息技术向教学渗透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固然可以很好地辅助、

优化语文教学,但这里也存在着一个的问题。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一味追赶时髦,滥用信息技术,反而会适得其反。当然,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滞后的一面,但它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的。我想,我们的态度和策略应

该是辩证的,一分为二地看清现代信息技术的利与弊,摆正语文教学在传统与信息技术之见

的位置,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前面必须要有合理二字,只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才能达

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不管怎样,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信息

技术使我们荡起双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发

展契机,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放射出更多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李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论视角》《中国电化教育》  2000

2、《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萍《运用电教媒体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四川信息技术教育》 20037

重要提示:本站不支持微信或苹果手机充值及下载,为了避免下载出错,请用电脑访问下载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