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所有资源 > 《电子政务基础》资源 > 电大资源网11604《电子政务基础》形成性考核(二)答案

电大资源网11604《电子政务基础》形成性考核(二)答案2025年春

最近更新:2025-06-25

从课程端提供的文献阅读包中选择1篇或几篇文章进行阅读,写一篇文献阅读笔记。

考核形式及要求:撰写一篇不低于1000字的阅读笔记。

参考答案

中国城市数字政府发展水平测度的文献阅读笔记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数字政府建设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任务之一。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各级政府逐步推进政务服务的线上化、智能化,但不同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已有研究对数字政府发展的测度存在指标体系不统一、数据获取成本高、时空演化规律分析不足等问题。本文基于《政府网站工作年度报表》大数据,构建契合政策导向的指标体系,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1.测度中国城市数字政府发展水平:覆盖20172022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填补城市层面长期动态分析的空白。

2.揭示时空演变规律:从时间和空间双维度分析数字政府发展的集聚特征、区域差异及收敛趋势。

3.识别关键影响因素:探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等因素对数字政府发展的异质性影响。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1.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基础:手工收集地方政府网站发布的《政府网站工作年度报表》,覆盖政务公开、服务能力、安全保障等维度的客观数据。

样本范围:剔除异常值后,最终纳入337个城市,共计1947条观测值。

2.指标体系构建

一级指标:政务公开水平、公共服务能力、安全保障能力。

二级指标:共16项,包括信息发布量、可全程网办事项数、安全检测次数等,涵盖“量、质、效率”多维度特征。

标准化与赋权:采用上下1分位数标准化处理,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确保纵向可比性。

3.分析方法

时空演化分析:全局/局部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σ收敛系数衡量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分析: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人口规模(常住人口)、产业结构(三产/二产占比)等变量的影响。

三、主要研究发现

1.时间演变趋势

整体提升:20172022年,综合指数年均增长11.54%2020年后增速显著(受疫情推动)。

分指标差异:公共服务能力增速最快(208.59%),安全保障次之(25.72%),政务公开波动较大(受政策周期影响)。

2.空间分布特征

地带性分异:东部>中部>西部,东西部差距持续扩大(2022年东部指数为西部的1.7倍)。

空间集聚:全局莫兰指数显著为正(2022年达0.224),高值区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等高行政等级城市和五大城市群,形成“核心边缘”结构。

收敛趋势:全国层面无收敛,但东、西部地区内部差异缩小(σ收敛系数分别下降11.3%19.63%)。

3.影响因素分析

核心驱动: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最大(人均GDP每增1%,综合指数提升0.42%)。

异质性表现:

人口规模对东部、中部正向显著,对西部无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仅促进中部地区发展;

财政能力对中西部正向作用,对东部呈负向(可能因市场化程度高,财政直接支持动机减弱)。

四、研究贡献与不足

1.理论贡献

指标体系创新:结合政策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首次利用政府网站报表数据构建纵向可比指标。

方法拓展:融合空间计量与动态分析,揭示数字政府发展的时空分异规律,补充现有静态研究的不足。

2.实践启示

政策优化:建议加强政务公开制度建设和安全保障能力,缩小区域差距,推动高行政等级城市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

资源配置:中西部地区需专项财政支持,东部地区可探索市场化协作机制。

3.局限性

数据覆盖局限:未纳入移动端(如政务APP、小程序)和需求端(用户满意度)数据。

因果机制待深化:影响因素分析侧重相关性,未深入探讨具体政策工具的作用路径。

五、个人评价与展望

本文通过大数据方法系统刻画了中国城市数字政府发展的时空格局,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其创新性在于利用标准化年报数据,解决了传统研究数据碎片化的问题。未来研究可在以下方向深化:

1.多源数据融合:整合政务新媒体、用户行为数据,构建更全面的评价体系。

2.机制分析:引入案例研究或质性方法,揭示政策执行中的具体障碍与成功经验。

3.国际比较:将中国经验与全球数字政府发展模式对比,提炼普适性规律。

总之,该研究为理解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的动态进程提供了重要参考,其方法论和结论对推进治理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

重要提示:本站不支持微信或苹果手机充值及下载,为了避免下载出错,请用电脑访问下载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