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5
阶段性测验(二)
一、单项选择题
1、“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
A、经纪人 B、文化人 C、社会人 D、复杂人
2、文化管理是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
A、经纪人 B、文化人 C、社会人 D、复杂人
3、以下()不是学校领导者具备的“权威”的特点。
A、与职位无关,来自于领导者个人
B、与领导者品格、知识等个人因素相关
C、具有强制性,靠强制力迫使教职工服从指挥
D、由于下属发自内心的敬佩和信任,而心甘情愿地服从
4、以下()是对显性知识特征的描述。
A、难以形式化和表达
B、是隐性的、主观的、经验的知识和智慧
C、可利用资料、公式、程序等方式或符号进行分享和传输的知识
D、主要是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
5、以下()属于组织隐性知识。
A、个人所写的日记、随笔、著作、个人所做的演讲
B、组织文化、组织惯例、组织与顾客或供应商间的关系
C、个人的经验判断、价值观、生活态度等
D、工作手册、操作手册、专利技术、发明、工作流程等
6、以下()属于知识管理的隐性过程。
A、储蓄和检索知识
B、将经验、思维模式等隐性知识外在化为文字、资料、信息等显性知识
C、将不同的显性知识进行分类重组产生新的显性知识
D、通过做中学、理解领悟等方式将知识进行个人的理解、消化和吸收
7、以下()不是对战略管理特征的正确描述。
A、战略管理是以组织全局为对象的管理
B、战略管理是对组织如何在未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进行的长远规划
C、战略管理要适应组织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或变更,应具有动态性
D、战略管理是以组织局部为对象的管理
8、使组织在现有的战略基础水平上向更高一级的目标发展的战略是()。
A、稳定型战略 B、增长型战略 C、紧缩型战略 D、混合型战略
9、组织在一个时期内,在目前的生产状态基础上,缩小经营规模,偏离原有起点的一种战略是()。
A、稳定型战略 B、增长型战略 C、紧缩型战略 D、混合型战略
10、SWOT分析属于以下()时期的战略态势分析的经典工具。
A、古典战略管理理论 B、现代战略管理理论
C、新古典战略管理理论 D、后现代战略管理理论
11、战略管理的()认为环境影响组织战略,环境迫使组织进入某种状态,战略管理变成了一直被动的过程,是企业观察了解环境并保证自己对环境的完全适应。
A、文化学派 B、环境学派 C、结构学派 D、权力学派
12、以下()不是良好的组织使命和目标应该具备的特征。
A、能够满足组织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B、体现了普通员工的意愿,能够激起员工的组织承诺
C、对组织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的概括
D、有利于组织目前的发展即可,不用考虑组织的长远发展
13、以下()不是对危机特征的正确描述。
A、不确定性 B、突发性 C、危害性 D、确定性
14、根据芬克的危机管理阶段理论,()是解决危机的最容易的时期,但是却因没有明显的标志事件发生而不易被人察觉。
A、潜伏期 B、爆发期 C、延续期 D、解决期
15、企业处理危机时不应该()。
A、考虑公众和消费者利益做出危机决策 B、保持良性顺畅的危机沟通
C、采取有效的危机善后复原 D、仅考虑自身利益做出危机决策
16、以下()不是公共管理特征的正确描述。
A、服务性 B、多元合作共治性
C、利益取向的公共性 D、仅限于政府管理公共事务
17、以下()是对公共管理绩效评估采用的“效益”标准的正确描述。
A、关注的是成本的付出是否最小化,侧重于成本的节约程度和政府服务的总支出能否降到最低
B、关注投入(使用的资源)与产生(提供的服务或公共产品)之间的比率关系
C、以产生和成效之间的关系来衡量,关注的是一定工作量完成之后情况是否得到改善
D、关注的是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是否都得到公平的待遇,尤其是弱势群体是否能够享受更多的服务
18、以下()不是对新公共行政理论的正确描述。
A、其核心内容和关键性问题是“政府及官员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价值观和伦理观”
B、核心价值和理念就是将“社会公平”价值全面运用到当代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
C、新公共行政学派除了追寻和实现社会公平,最重要的还有代表性、回应性、参与和社会责任感等行政价值
D、主张工具主义价值观,注重公共行政的效率至上
19、以下()是对新公共管理实践特征的错误描述。
A、强调使用私人部门管理(工商管理)的理论、原则、经验、方法和技术
B、主张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C、促进多中心治理
D、注重过程管理而非结果或绩效管理
20、以下()不是对公共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正确描述。
A、多元性合作治理 B、公共行政更僵化
C、公众更多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 D、公共管理的服务导向更为彰显
二、简答题
1、简述职权和权威的区别。
2、简述战略管理的过程和阶段。
3、简述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
三、联系实际论述题
联系《纲要》说明我国未来十年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四、案例分析与思考题
关闭打工子弟校
北京现有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43.37万人,70%以上在公办中小学就读,有约10万随迁子女在自办学校就读。自办学校中有62所为合法办学,114所学校未经政府审批,涉及学生达4万人。未经审批的学校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20多所逐渐符合办学标准的学校,政府将会尽快审批;二类是还需各方加大投入的学校,有50所左右,但改造没有具体截止时间,只能逐步提高、推进;三类是各种安全没有保证的学校,有30所左右。
随着城乡接合部改造、城市化进程加快,教育设施也面临调整、改造。据北京市教委负责人介绍,2011年,大兴、朝阳、海淀三个区共有24所流动人口自办校面临拆迁,涉及在校生1.4万余人。目前,三个区已制定和采取了分流学生的方案并且逐步到位。据介绍,此次关停的都是未经审批的不符合标准的学校,这些学校在保证学生食品和其他安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北京市教委要求各区县详细掌握打工子弟学生数量变化,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按时、相对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学生办妥了相关借读证明和证件(暂住证、居住证明、就业证、户口所在地无监护证明),可以进入公立学校就读。
截止
案例分析与思考:
请大家结合所学知识(社会公平、正义、弱势群体保护等),讨论打工子弟校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解决了什么问题,但存在哪些问题和隐患,政府应该如何审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